4月11日,兩市4100多只股票下跌。自發布以來,科技創新50指數首次跌破1000點基點。
科技創新50是科技創新委員會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指數,旨在引進長期投資者,特別是海外長期和價值投資者。該指數能及時反映科技創新委員會上市公司證券的表現,為市場提供投資目標和績效基準,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具有風向標的作用。
一些聲音認為,科技創新50指數的突破意味著大多數科技創新板上市公司已經突破,科技創新板整體投資收益為負。這些觀點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指數跌破基點和樣本股突破完全是兩個概念,許多優質科技創新企業的業績優于預期。根據披露的業績快報和年報,2021年,業收入增加,90%以上的公司盈利,近70%的公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增加。
與a股市場的主要寬基指數相比,科技創新50技創新50接近富時A50和中國證券交易所100指數的漲跌。這意味著科技創新50跌破1000點,更多的是被市場低迷所拖累。
然而,科技創新50首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一方面,與創業板、滬深主板相比,科技創新板的投資者主要是機構,個人投資者少,流動性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板已經運行多年。監管機構多次提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穩定合理的市場定價和競爭力,但這一廣泛樂觀的政策尚未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迫切需要參照成熟的市場經驗,加快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板的市場活動和交易效率。
從a股歷史來看,代表性寬基指數跌破指數基點的現象并不少見,因為市場并不少見。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指數、創業板指數和中國證券交易所1000指數的最低點均低于指數基點的30%以上。但從長遠來看,該指數跌破某一點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市場也不需要過度解讀。
截至2月底,107家科技創新板公司持有外資機構,占公司總數的27%。平均每家公司持有7家外資機構,這表明外國投資者仍然高度認可科技創新板。此外,據不完全統計,19家科技創新板公司在第一季度發布了業績預測,近90%的公司預計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將增加50%以上。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科技創新委員會將成為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服務更加順暢高效的融資渠道,幫助更多優質科技企業脫穎而出,更多投資者將分享科技紅利。更多股票資訊,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