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馬維:創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從不神秘。下面就是他告訴我們的:
讀凱文.阿什頓《被誤讀的創新》
如今的學校教育,似乎都把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當作頭等大事:從“幼升小”考試、奧數競賽,到高校自主招生,好像最看重的,都是學生的創造力。可是,假如問一聲,創造力、創新能力究竟是什么?好像都難有準確的描述。只是有一點,人們都承認,普通人可能擁有一定的“創造力”,但創新行為,卻多半只能與那些鳳毛麟角的天才發生聯系,普通人望塵莫及。只需想想我們小時候,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之類的頭銜,總是用在那些早有定評的大人物身上,便可知“創新”的難度有多高。
而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物聯網之父”凱文.阿什頓看來,這種高不可攀的幻覺,乃是對“創新”的誤讀。創新這個詞之所以會擁有如此之多的神秘感,多半是由幾百年來各類出版物反復渲染、塑造而來的,而人們在證明其“神秘”時所引用的例子,卻并非實情。對這類故事的證偽,有助于打破關于創新的那些浪漫成見和千古神話。而有關創造力的神話往往暗示了,在人類群體中只有很少的人具備這種能力。凱文.阿什頓力圖證明的核心事實即是:創造很尋常。作為人類,每個人都擁有創新的可能,就如同每個人都同樣擁有走路、運動的能力一樣――盡管每個人的運動天賦會有差異。事實上,自15世紀專利制度在意大利建立以來,獲得專利的發明者人數一直都在增加。2000年,40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名首次專利獲得者。所以凱文?阿什頓說:“創造就是人類,創造就是每一個人。”
為了印證這個觀點,他舉了創造出香草人工授粉方法的12歲黑人、完全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奴隸愛德蒙作為例子。作為奴隸,愛德蒙甚至不知自己的姓氏,但因為聰明深得主人寵愛。主人平時去農場巡視,常帶著他。他因此而習得不少有關水果、蔬菜、花卉的知識。一天,埃德蒙的主人欣喜地發現,種植園的香草藤上結出兩個多年未曾見過的莢。原來,是埃德蒙發現了人工授粉的方法!一個12歲的孩子,一個奴隸,居然獨自解決了難倒全世界幾百年的問題,讓香草這種名貴而需求量極大的植物產量暴增,給許多國家帶來了新的商機。如果說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天才”,那么至少,這位“少年奇才”并無任何明顯的過人之處。
人類對自身行為的認識,大概永遠是最欠缺的。直到1935年之前,還沒人認真研究過人類創新的本質,也沒人關心創新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這或許仍是由上述偏見導致的。但一位名叫卡爾.登克爾的學者,在《關于問題的解決》這部專著中,提出了“創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這個看起來毫無魅力的結論。他還認為,舊觀念會阻礙新觀念――用他的有些拗口的原話來講,就是:“如果一個情境被引入某個特定的感知結構,那么思考只能抵抗住原有的感知結構才能取得一個與之相反的結構。”
而登克爾的繼任者韋斯伯格則發現,頭腦的思維過程,事實上不會發生飛躍。解決問題并引導我們創新的,其實就是觀察、評價和不斷重復試錯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沒有多少神秘色彩可言。所以,創新實際上總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感知上的突然變化,即所謂“靈感”所能帶來的。并且,人類歷史上的幾乎所有重大創新,都是眾人努力的結果,每個創造者創造出一點新東西,把創新往前推進一點。而在人類從事創造的歷史上,創新者遇到的批評、責難、嘲諷、詆毀和傷害,以及他們為此所承受的精神壓力,要遠大于那些循規蹈矩之人。舊觀念會阻礙新觀念,此乃人性。
多年來的人腦研究對此作出的解釋是:人類天生更傾向于接受固有的東西。人腦在接收熟悉信息時候的興奮程度,遠高于接收陌生信息的時候。這也就是為什么當一項創新明擺著能帶來很多前所未有的好處時,人群中的大多數還是選擇拒絕的原因。所以,那些對創新者的中傷,常常并非完全出于利益的考量,而是與生俱來的下意識行為。讓人惋惜的是,在不勝枚舉的案例中,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讓創新者倍感挫折和孤獨。
上世紀90年代,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外科大夫福爾曼接診了一位讓無數醫生束手無策的患者:5歲的詹妮弗面部長了一顆腫瘤,她的父母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將女兒送到由于療法創新而飽受爭議的福爾曼大夫手中。這位遭到無數人非議的創新者提出了一種針對腫瘤的新見解,認為不需把腫瘤看作是單純的侵略者,因為腫瘤試圖維系的,是與那些正常細胞的交流。由此福爾曼認為,醫生需要做的,不是與腫瘤打仗,而是需要設法抑制、停止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交流”。由于離經叛道的觀點,他的論文被所有醫學刊物拒絕,醫院不少同事也把他當作瘋子。但這一次,詹妮弗在福爾曼的治療下,退燒了,幻覺消失了,腫塊縮小了……終于慢慢恢復到了原來的漂亮模樣,身體徹底康復了。
孤獨或許正是創新者的宿命。如今流行“創新型組織”,但在凱文?阿什頓看來,這絕不該理解為通過吵吵鬧鬧的“頭腦風暴”就能產生創新。的確,好點子在創新中的作用無可取代,但“好點子”并不等同于創新。創新需要行動,跨出一步,再跨出一步,每一步都需要個體單獨、安靜、腳踏實地去落實。還有一個事實似乎也不該忽視:創新往往源于困難。喬布斯就一直在問自己:“為什么這樣行不通?”或者,“如何改變才能讓它行得通?”當年,很多公司以為,智能手機只是手機,他們因為產品銷量和顧客滿意度的節節攀升而欣喜不已。而喬布斯看到的卻是,作為計算機制造商,不能滿足于讓手機僅僅是手機,它應該是人們口袋里的一臺電腦。喬布斯早就發現,傳統計算機外觀丑陋,因為所有偉大的產品設計師都跑去設計汽車或建筑物了。雖然蘋果公司沒有生產過手機,但這一點也不要緊,因為喬布斯想創造的那個東西,本質上是電腦,這恰是蘋果公司最擅長的。
當然也可以說,喬布斯的成就,源于他的激情。的確,盡管創新很難與靈感直接掛上鉤,但創造和激情還是呈現了正相關性。而且,更易讓人們忽視的是,沒有創造的激情,常常會帶來破壞。所以,在凱文?阿什頓看來,如果不把激情引向創新,也許這種激情就可能被引向破壞,體驗破壞的快感,并且成癮。
19世紀,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從人口和地球資源的角度論證了人類必將面臨的大饑荒和滅絕。單從統計學的角度而論,馬爾薩斯預言的趨勢并沒有錯,人類目前的人口數量甚至遠比他預言的多得多。但是,他對人口紅利的估計大錯:人越多,創造者就越多,人們就可以互相連接,繼而創造出更多的好東西,從空間到醫療,從教育到信息。在凱文?阿什頓看來,這也是過去幾十年創新呈現出顯著加速度的原因――大量人口的消費會導致地球的危機,但人類用變化擊敗了變化;用持續不斷的創新,延續了人類的歷史。
我們會一直在創新的征程上,越戰越勇。(原標題:馬維:創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從不神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地產界的藝術大師”張寶全
下一篇:商業教育與實踐創新
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15日在“2017金融街論壇”上指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既要善于“做加法”,也要勇于“做減法”。“做減法”方面,要把金融亂象減下來,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
喬布斯是那種天生的創新者,對創造新產品有著一種天然的渴望。但這也帶來對于蘋果產品創新能力的常見誤解,產品創新能力是源自喬布斯天生的天才。
“雖然新區規劃方案尚未出臺,但有三條原則是定了的,請大家放心:一是新區絕對不搞土地財政;二是一定要考慮百姓的長遠利益;三是絕不搞形象工程。”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
建議放開骨干人員參股持股,要讓科研人員能夠分享科技創新的增值,期權制度要跟進,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全可以先行先試,從而盡快為國有資本與產業參與科技創新與知識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