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被很多人當作股市下挫的罪魁,次新股到底是美女還是白骨精?
? 第一,次新股總體業績還可以,個別次新股拖累了次新股的總體形象。
次新股總體業績如何?《上海證券報》5月9日報道,據記者統計,在227家(2016年上市的)公司中,有逾七成實現了業績正增長,較全體上市公司不到六成的正增長比例高了十多個百分點;而在62家上市當年業績下滑的公司中,并無一家出現虧損(營業利潤、凈利潤),相比之下,全體上市公司的虧損面則約有6%。毫無疑問,新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業績水平要好于上市公司整體。
但次新股出現分化,有的次新股十分的疲軟,并且占比還不低。新華社報道,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33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虧損,105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下降,其中業績降幅超過50%的有26家,10%到20%左右的比例,確實比較高。
次新股業績下滑,有的是客觀原因。一些行業出現周期性下滑,券商經紀業務不行,華安證券、第一創業(2016年上市),以及中國銀河、中原證券(均在2017年上市)的2016年營業利潤和凈利潤下滑幅度均在40%以上,位居業績下滑榜單的前列。
很多公司在上市之前奔跑了幾年,已經精疲力盡,上市只要松口氣,臉上的粉就掉了下來。我經常說,上市之前公司涂脂抹粉,就是為了洞房花燭這一刻,以最美的形象讓大家出最高的價格。
公司業績有漲落,次新股也是如此,哪有“不許美人見白頭”的事。這時候就需要監管,到底哪些次新股業績下滑是造假形成的,哪些是客觀原因形成的。證監會集中回應IPO政策變動傳聞、次新股業績下滑等問題時表示,如果企業上市后當年業績下滑甚至虧損嚴重,但風險揭示不夠充分,證監會將視情節輕重采取行政處罰或相應措施。嚴厲的監管還在后面。
以前次新股的套路是,上市之后有了高公積,規模又比較小,往往是高送轉的“主力軍”,加上市場配合炒作,次新股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狂歡潮。
高送轉曾經是屢試不爽的炒作手段,高送轉、套現、再融資、再高送轉,這是輪回。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數據,2015年度,兩市送轉在“10轉10(含)”以上的上市公司有345家;在“10轉20(含)”以上的上市公司合計近50家。其中,中科創達、勁勝精密均為“10轉30”,神州長城、輝豐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為“10轉28”。10轉10不稀奇,10轉30也大有人在。
監管層看得到很清楚。4月8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嚴厲批評高送轉,指出“10送30”的高送轉方案在全世界罕見,必須列入重點監管范圍。此后,一些高送轉的公司變更了高送轉的方案。財路突然變窄,咒罵聲因此不絕于耳。次新股在“內憂外患”中受到重創。
即使如此,5月5號、8號,高送轉還是掀起了漲停潮,看來高送轉作為一柄雙刃利器,還在斬殺千軍萬馬。
有投資者搏高送轉被深套,向《錢江晚報》呼救:“錢哥,我的納爾股份被套20%以上,怎么辦?”,“搶剛開板的次新股力盛賽車,被套近10%”,上個月初抄底萬集科技,被套20%以上。
有業績、有現金、可分紅的上市公司,高送轉才是安全的。沒有業績的上市公司,高送轉必須的融資被斬斷了。
第一創業5月8號、9號大幅下挫,原因是5月11日迎來小非解禁,解禁市值高達217.37億元,第一創業的流通市值才48.57億。
《券商中國》的文章顯示,2016年以來,A股上市了409只新股,累計IPO募資規模只有2426.32億元,這些個股未來三年將陸續解禁1135.16億股,以目前股價估算,待解禁市值合計達到2.84萬億元。
去年以來上市的58只次新股已經出現了重要股東增減持記錄(多為高管親屬),其中有28只次新股出現減持操作,合計凈減持市值5.87億元,其中司太立、高科石化和海順新材的減持市值分別達到1.88億元、1.08億元和0.79億元。
新股上市不是問題,解禁股怎么消化?落袋為安的清倉式減持讓人心驚肉跳。每家新上市公司都像一個個彗星,拖著碩大的解禁股尾巴。這是A股市場最重的擔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對孩子進行超負荷教育的家長在國內有很多。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名小學或重點班,除幼兒園正常教育外,幾乎每天安排孩子到社會上各種培訓班上課,孩子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在金磚合作的歷史進程中,10年只是一個開端。五國應該共同努力,推動金磚合作從廈門再次揚帆遠航,開啟第二個“金色十年”的大門,使金磚合作造福五國人民,惠及各國人民。
融創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孫宏斌再次提到了樂視以及賈躍亭。孫宏斌說,“我從一月份就告訴賈躍亭什么叫斷臂求生,但是他有的時候處理事情不堅決,缺壯士斷腕的精神,你看人家
上周五我們談到冰火兩重天的問題,周日朝鮮核彈我談到該咋樣依然咋樣,果然,今天繼續符合預期演繹,次新股上周五談到那些反殺品種繼續繼續反殺,最突出的就是澄天偉業了。
在A股市場IPO顯著提速的同時,是配合再融資新政以及減持新規升級版加以實施,試圖從一定程度上減緩IPO提速對股市存量資金的抽血壓力,而從近一年的市場表現來看,似乎也逐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