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之際,為了備戰“幼升小”,往往從3歲開始,就被家長打雞血,以便贏得這場“牛蛙戰爭”。然而,該退休教授全家人一場耗費3年的“牛蛙戰爭”,以失敗告終。一位68歲上海退休教授撰寫了一篇名為《牛蛙之殤》的文章,炮轟“幼升小牛蛙戰爭”,字字扎心。據悉,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是牛蛙;若沒考上,是青蛙。
這位退休教授所寫的情況,既令人同情,也讓人憤慨。同情是因為,為了讓孩子成為牛蛙,繼而上重點高中、進入名牌大學,從3歲開始的每一天孩子都被家長用各種跨年齡層的知識填滿了,結果是孩子因患幼兒抽動癥沒能進入想上的學校,醫生說這是由于長期壓力導致的病癥。憤慨是因為,在這種“牛蛙戰爭”的背后,家長、學校、教育資源不均都扮演了不光彩角色,起了反作用。
“望子成龍”是中國家長普遍心理。家長希望孩子上好學校,其出發點也沒有錯。但為了孩子上好學校,家長既忽視了教育規律和孩子承受力,也忽視了孩子權利。對3歲到6歲孩子的教育,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要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即以“玩”為主。然而這位退休教授的外孫,卻承受的是超負荷教育。無論是“牛蛙戰爭”失敗還是孩子因“壓”患病,“禍首”是家長。
對孩子進行超負荷教育的家長在國內有很多。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名小學或重點班,除幼兒園正常教育外,幾乎每天安排孩子到社會上各種培訓班上課,孩子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從這個角度而言,退休教授炮轟“牛蛙戰爭”,實際上是在炮轟自己以及類似中國家長,即家長的攀比心理、“拔苗助長”等錯誤做法最終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而不是真正為孩子好。
其次,也是炮轟上海四大民辦小學。雖說民辦小學有自主招生權,但《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各級教育部門也多次重申公辦、民辦學校均不得采取考試方式選拔學生。然而,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卻是考試入學。包括這位退休教授在內的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通過考試進入四大民辦小學,于是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給孩子填充各種跨年齡層的知識。
這些學校除了考學生,還會“考”家長。比如通過父母對體重的控制來看家庭的修養,通過父母的工作背景來看孩子未來的發展規劃等,這種“考”的確很荒謬。今年5月媒體就曾曝光過這種現象,上海市教委獲悉相關情況后,曾給出4條處理意見,包括通報批評、追究責任、核減明年招生計劃等。但這樣的處罰是否徹底遏制了民辦小學考學生“考”家長呢?
雖然民辦學校占有優質教育資源是市場決定的,但其他辦公小學、初中缺少優質教育資源,也值得教育主管部門反思。尤其是幾家重點高中占據優質教育資源,不僅對其他高中不公,也把壓力傳導給幼兒及其家長。因此,筆者希望這位退休教授所寫的《牛蛙之殤》的文章,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真正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義務教育違規招生等問題。
另外,也在炮轟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據報道,在上海,從公立學校考上復旦這類名校的機會,基本都被壟斷在幾家重點高中里。而這些重點高中的名額,又基本被幾所民辦學校的孩子提前預定。這就是說,孩子只有進入幾所民辦學校才能進入重點高中和名大學。可見,這幾所民辦學校及幾家重點高中集中了上海優質教育資源,迫使家長不得不參加“牛蛙戰爭”。(原標題:馮海寧:炮轟“牛蛙戰爭”到底誰該遭到炮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