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內的新零售可謂如火如荼地展開。而放眼全球來看的話,步調也是驚人的一致。無論是電商巨頭,還是傳統的零售巨頭等,都在嘗試不斷擴張自己的商業邊界,試圖抓住下一波零售風口——在搶占行業制高點的同時,也免得自己落伍。
要知道,已經有不少零售商開始掉隊并被淘汰。去年至少有18家美國零售公司申請了破產保護,其中最大牌的就是玩具反斗城。而電商巨頭和零售巨頭大戰的關鍵之處,就在于線下門店的自動化之戰。電商想通過相關的自動化技術來無縫切入到線下零售領域,零售商則是想以自動化技術為基礎來提升體驗以挽留消費者。
自動化大戰開啟:著力點在“無人”
當下,在電商和零售商展開的大戰中,最具噱頭意味但同時又最具開創新的,就是“無人”。整個線下門店沒有導購員、沒有收銀員,消費者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就能夠輕松購物,這是電商和零售想要通過自動化實現的終極消費體驗。
具體來看,比如阿里、亞馬遜、京東等技術驅動型電商企業,正在構建利用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組成的一整套自動化消費流程系統。比如亞馬遜旗下具有實驗性質的便利店Amazon Go就通過數百臺攝像機和貨架上的傳感器等,幫助消費者自動記錄所選的商品,并在他們離開時自動收取費用。
而阿里則開設了35家盒馬生鮮店,將在線訂購和自動結賬融為一體。消費者可以在收銀臺進行商品掃描,并通過面部識別的方式付款。此外,京東在去年12月份表示,它已經與開發商合作建造了數百個自己的無人便利商店,相關企業可在商品上放置可讀芯片以自動完成結帳流程。而且京東也在測試新的便利店,無需使用芯片標記商品。更重要的是,阿里和京東都在計劃將自家的自動化消費系統出售給其他零售商。
為了對抗這些電商巨頭,一些世界頂級零售商和小型科技初創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它們不僅希望降低勞動力成本,還希望提升消費體驗,并阻止阿里、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巨頭去主宰實體零售領域。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正在幾十個地點測試Bossa Nova機器人,以減少繁瑣工作,從而減少員工的工作時間。而在沃爾瑪4700家的美國商店中,其中120家能夠讓消費者使用手機掃描商品,并直接付費。
而初創公司也在努力,試圖讓零售商的自動化技術能夠與亞馬遜的系統競爭。比如AiFi這家公司就嘗試為任意零售店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據稱這一方案將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實惠性。而且根據金融數據公司Pitchbook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投資家在過去兩年中每年向零售自動化初創公司投入1億美元,高于2015年的6400萬美元。可見,圍繞線下門店的戰爭已經愈演愈烈。
人類崗位減少?或許沒有那回事兒
不管這些電商和零售巨頭、初創企業等如何興致勃勃地研發相關自動化技術,它們始終不能回避一個問題——當這些技術全面落地,人類崗位是否會減少?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及技術在增加零售領域人類崗位的不確定性。要知道,此前因為網上購物需求的暴漲,已經影響了線下的很多零售崗位。
去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一項分析表明,一旦自動化技術完全被接受,全球30%至50%的零售崗位可能面臨風險。不過就目前來看,零售商和電商巨頭都正在淡化自動化對就業的威脅。比如身為美國最大私人雇主的沃爾瑪就表示預計自動化不會導致失業,相反的是新技術意味著讓員工去花更多時間幫助客戶找到他們需要的東西。對此,沃爾瑪運營副總裁John Crecelius表示,“沃爾瑪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企業,我們認為這是在幫助我們的同事。”
此外,部分電商也在開始開招新職位,比如高級房地產經理。亞馬遜就正在尋求擴大去新的領域,該公司有一位高級房地產經理的新崗位,負責新Amazon Go的“選址和收購”以及“潛在地點”的實地考察。看來,這是又重新制造了新的人類崗位。
促使越來越長的新產業鏈誕生
其實對自動化技術影響人類崗位的擔憂是不必要的,因為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技術,更不會引發獨立的行業。相反的是,自動化技術的快速成長和落地,能夠促使越來越長的新產業鏈誕生。如,物聯網方案供應商、線下零售智能平臺等。
這也意味著,自動化技術其實是能夠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進而帶來更多的崗位,也促進著社會經濟和消費形態進一步向前發展。那些對自動化技術排斥的想法,基本上是無稽之談。說到底,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頂著呢,沒什么可怕的!
本文“從零售到電商巨頭們的自動化之戰”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www.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