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經濟的表現形式即是共建開發區(園區),牽涉到遷出和遷入地政府,企業等多方利益主體,形成的動力在于實現了各方利益的共贏。對于企業而言,飛地經濟為規模擴張提供了便利條件,大企業的參與還能從廠房出租,物流等方面獲取利潤。以大企業為源點,甚至催生出管理更加精細的園中園。
從江蘇的推動看,飛地經濟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省域范圍內,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因此對于共建園區給予了省級層面的高度支持,特別是在財政上的以獎代補政策,從2010年起,對符合規定和達到標準的園區,前3年給予1500萬元/年的以獎代補資金,同時給予土地,電,水等優惠,并鼓勵和支持共建園區拓寬共建范圍。
但現在,這一方式開始轉變。即將于2017年7月1日實施的新一輪省以下分稅制改革,就要取消對合作共建園區等事項的稅收增量返還政策,同時,省政府不再出臺區域性財政收入全留或增量全返政策,有關支持經濟薄弱地區發展的資金全部納入均衡性轉移支付范疇,由各地政府統籌用于保工資,保運轉和保民生等方面。
改變的一個原因在于,遷出地政府首先要保持產業中的長大于消。從調研看,遷出地政府首先考慮的一般只是將產業中的制造等環節轉移,讓遷入地政府獲取部分生產環節的增值稅,且從政策上促進產業在本區域內的轉移,防止轉移到其他地區。
一方面是營改增的影響,一方面是中央對財政預算收支的規范,在兩方面的共同用力下,省級的支持方式更多納入預算管理,符合國家要求,江蘇省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駱祖春表示,對其他地區而言,并非所有的經濟薄弱縣的共建園區都發展得很好。
同時,納入均衡性轉移支付范圍,有利于全省縣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體現出財政的公平性。某共建園區官員說,在保持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上,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遷入地政府在招商引資,園區管理等方面的經驗越發成熟。同時,對于共建園區而言,也要尋求更加規范和符合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有利于形成內源型的經濟增長機制。
我們的理解是,這促使飛地經濟要更好發揮內生動力,也促使所在地政府為共建園區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保障,蘇北某縣縣長說,從目前的了解看,省級的支持是一以貫之,支持的力度在加大,支持的方式有所創新。
本文“ 飛地經濟內生動力如何激發”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www.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上一篇:嵌入PPP模式 合作共贏
下一篇:引入PPP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