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重要嗎?事關近五十萬億市值,涉及億萬家庭,怎能說不重要?誰敢說不重要?!
但,看看這個行業的地位,看看券商這個群體的現狀,看看投資者的形象,再看看社會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我們能感受到這個行業哪怕一丁點的“重要”嗎?
A股這個對國家、對經濟貢獻巨大的市場,帶給市場參與者的尊嚴很少,更多的是被嘲笑、痛苦及煎熬。
為什么會這樣?最該反思的是誰?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業內人士都可以脫口而出,但問題恰恰就在這里,因為業內人士的答案是錯的,所以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所以說,A股市場弄成這樣,最該反思的是業內人士,更確切的說最該反思的是“證券市場的從業人員!”
是的,是證券市場的從業人員自己把自己的尊嚴給弄丟了,甚至把自己的飯碗也要弄丟了。
這話很難聽,打擊面太大,很多人可能不服,好,下面就例證說明:
證券市場是個復雜而專業的市場,人們對其存在問題的認知,尤其對一些風險的認識存在偏差很正常,但對一些明顯存在于A股市場的風險點、一些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毒瘤,作為從業人員是有,也必須有非常清醒、正確的認識的,但很遺憾,我們來看看從業人員對影響A股市場生死存亡的一些重大事情是怎樣的態度,又是怎樣的認知的。
1、股權分置重大改革問題
本世紀初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大討論,沖在最前面的都是非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積極參與的也只有一些小券商。
但改革成行后,券商是最大的受益者,股權分置改革開啟的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挽救了頻臨整體破產的證券行業。
每天注重行業研究的券商研究所,怎么就不知道調集力量對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證券行業做深入研究呢?這個研究的價值才是最大的啊!
不僅不做深入研究、不做大力推動,讓人不解的是在股權分置改革中好不容易為流通股東爭取到的補償機制的執行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券商幫助非流通股東買票,壓低補償比例,損害流通股東利益。
2、場外配資問題
2015年6、7月發生的股Z災,主要由清理場外配資引發,場外1:8,甚至1:9的配資的情況及其危害性,監管層不知也正常,但券商從業人員說不知道沒人信,只能說是被利益蒙蔽了雙眼。
一些人會說,我們說過但沒人重視。這點我信,因為我在2015年1月2號就專門寫過一篇防股市踩踏的文章,但我不是券商從業人員,寫了就算了,作為券商的從業人員可不能這樣,因為這是影響整個行業的大事,甚至關系到自己公司的生死存亡。
對任由高比例配資發展可能的危害,以及清理不得當可能引發的危險,券商是不是該調集最強力量進行研究,給監管層提供最佳處理方案,但事實是我們有看到多少證券公司曾經做過這樣的努力?!
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災情就這樣發生了,作為從業人員做過認真反思嗎?可悲的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對所謂逃頂的反思。
3、股指期貨問題
股指期貨受限后,我們看到很多業內人士為之叫屈,卻很少有人就股指期貨的現實危害做過認真的反思。
在一個大量個人投資者參與的以趨勢投資為主的A股市場,數據表明股指期貨扮演的是助漲助跌的角色,股指期貨對A股市場不僅沒有取到平抑炒作的作用,反而成了操縱市場的幫兇。敢開快車的人恰恰是那些帶了保險帶的人。司機帶了保險帶,又有氣囊保護,更敢開快車,司機的保護設施越齊全,乘客的危險就越大。這其實就是目前A股市場的真實寫照,毫無對沖保護措施的散戶就是快車上的乘客。
有業內人士建議開迷你股指期貨讓散戶系上安全帶,這個建議就屬于書生意氣了,投資服務“投資者適當性”是根本,建議客戶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品種這是從業人員的必備常識。
股指期貨是高風險投資品種,如果把它做成了一個大眾市場,那就不是笑話,而是行業恥辱了。
所以,做個斷言,如果中金所在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還沒改變或成熟之前就推出迷你股指期貨,那中金所會有被迫關門的危險。
4、漲跌停板及T+1交易制度問題
這兩個幾乎全球獨一無二的奇葩交易制度就這樣一直奇葩的存在,這點從業人員沒有責任?
這兩個為抑制炒作而設計的交易制度,結果卻一直助長A股的炒作之風,奇葩吧,其實沒有漲跌停板制度及T+1制度的保護,已經大擴容及全流通的A股市場,盲目炒作是不容易成功的(不僅耗資將非常巨大,而且沒人敢盲目跟風),如果炒作不容易成功那選擇炒作的人自然就會減少,這是個非常淺顯的道理。
更為可笑的是這兩個幫助炒家割韭菜的奇葩交易政策卻占據著保護散戶的道德制高點,真是奇了怪了。
5、熔斷機制問題
熔斷機制的推出造成了A股第三次暴跌。這個制度的推出前是公開征求過業內人士的意見的,但業內人士幾乎什么意見都沒提,問題在哪?這次可能是根本就沒看出來,這更可怕了,專業人士集體失智,什么情況?!
6、新三版問題
從業內人士目前對新三版的認識看,又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
業內人士很想把新三版變成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后的第三個交易所,希望降低開戶資金門檻,恨不得讓散戶進來,這可怕吧!
這里做個斷言,如果新三版那天小資金散戶可以進場,或者變相可以進場,那新三版就離關門不遠了。
目前層層監管的A股市場尚且炒作成風,如果讓接盤俠進入良莠不齊少無管束的新三版,那新三版還不成為炒家的新天堂、投資者的新地獄。
7、注冊制問題
注冊制對市場的影響力和股權分置一樣非常重大而深遠。
但,可惜的是券商等業內人士對此事的研究一如既往流于形式,這和當時券商對股權分置研究的態度一樣,由于研究不深入不到位,當時從國有股減持研究到股權分置改革實施也是一波三折,2002年監管層考慮市場的承受力擱置了改革的推進,后面股市熊了三年。
這一次注冊制的改革也因為市場的承受力而被擱置。
說到市場承受力,這本就是業內人士最應該關心的問題,也應該是最值得研究的問題,市場承受力的問題,其實就是系統性風險防范的問題,改革成敗的問題。
但,市場內券商等機構的研究及建議,往往忽略市場承受力,市場承受力說白了就是市場存量客戶的承受力,說透點就是為改革買單的能力,改革是要有代價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是要有壯士斷腕的準備的,但也需要考慮市場的承受力,否則不僅改革成本高,還可能影響改革的進程,而且不容易成功。
注冊制是個方向,但如果研究不到位,方案不得當,準備不充分,推出的時機不合適,那后果就無法預料。這就像舊城改造,如果對現有居民工作沒做通、安置不到位就強拆,那極可能引發群體事件一樣。
有人會說,這個比喻不合理,因為注冊制改革沒有理由要給“存量投資者”補償。
記得在股權分置改革討論前期很多業內人士也認為補償是天方夜譚。
但股權分置改革之所以成功,其中的對流通股股東(存量投資者)的補償機制設計功不可沒,因為有了這個設計,對存量投資者而言大盤指數相當于只跌到了1300點,而不是998點(因為投資者得到了30%的補償。)這成功的化解了股市暴跌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
這個所謂的補償其實是非流通股東用來購買流通權的,應該說邏輯很通,至于說補償多少才更合理,后遺癥更小,這個恰恰是需要業內人士去核算去研究的。
注冊制的改革需不需要給存量投資者、給存量上市公司一個交待(或說補償)?這個確實需要業內人士深入研究,我研究的結果是必須要,但“補償”方式可以探討。注冊制改革就好像大學招生制度變革,過去大學招生是要經過嚴格的高考的,所以嚴進寬出。如果現在要取消高考,采用注冊制,即寬進嚴出,如果就這樣通知已經在校的通過高考入學的大學生說從現在開始統一嚴出,也通知用工單位按新標準錄用大學畢業生,以及對已經工作的大學生,按新標準要求他們,對不符合新標準的不錄用,已如用的該辭退就辭退。大家想想這會是一種什么狀況?合理嗎?有風險嗎?
注冊制意味著是寬進,那就必須給投資者有更長時間的考察期,也就是說對注冊制進來的公司在原始股東減持、再融資、收購重組等方面要有更嚴格的要求,至少要比注冊制之前上市的老股限定更長的時間。這合理吧!新老劃段是不是應該的,這其實也屬于一種補償。
這里不是討論注冊制,就不多說了。更不是想說我說的有多合理,只是希望業內人士對事關行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可以上點心,多做接地氣的深入研究。
8、如何對待活躍資金問題
這個問題是目前從嚴治市碰到的新問題,這里不僅有個度的問題,也還有個市場承受力的問題……這個對市場的影響已經發生,也是我今年以來春季會議夏季會議一直說的問題,這里就不多說了。
上一篇:首只外商獨資私募基金
下一篇:避免烏龍指的最好方式研究
最近,A股市場有兩件事情受到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而且這兩件事情都與 A股 市場有關,同時也都與日本有關。 一是5月8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介紹,當天,野村控股株式會社
中興通訊事件暴露出中國企業管控合規風險的能力滯后、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存在明顯漏洞。在全球化進入新階段,企業競爭進入到 全球 價值鏈競爭的當今時代,這是一個重大隱患 4月
自獨角獸企業將享A股IPO快速通道的消息傳開以來,近日陸續有多家在海外上市的巨頭公司已經表態愿意回歸 A股 上市,其中就包括了李彥宏的百度,其高調表態“任何時候政策允許百度
今年兩會,互聯網巨頭回歸 國內 資本市場成為熱議話題,這與前兩年中概股回歸遇阻的“口風”迥異。一方面是監管部門高調表態支持新經濟,另一方面是參會的互聯網巨頭紛紛表態
導讀:青島放開城鎮落戶限制租房即可落戶 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超3億人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率80.5% 騰訊微保等回應超區域違規運營問題 傳ATT放棄與華為合作 滴滴宣布接管小藍單車 中鐵總
本文“洪榕憂思A股記錄”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www.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