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的及時出手非常必要,對于金融業來說,控制風險從來都是第一位的,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撲面而來的今天,面對花樣百出的新金融業態,也是對監管層的考驗,如何把握創新和風險的平衡,對風險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該出手時一定不要猶豫,果斷出手。
ICO(代幣發行)的瘋狂投機終于被監管層及時按下了“暫停鍵”。9月4日,一行三會、網信辦、工商總局、工信部聯合發文《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ICO定性為“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且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公告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護投資者權益,妥善處置風險。
ICO從“暴富神話”到定性非法,從投資狂熱到泡沫破滅,這樣一個很多人看不懂但卻甘愿參與其中,火的一塌糊涂的項目,也折射出人性的貪婪和巨大的風險黑洞。
據火幣區塊鏈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ICO的全球總投資額約為18億美元,僅中國ICO投資額就接近26億元人民幣。
按ICO的設計初衷,原本ICO參與人和VC投資人一樣,要經過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等待項目落地,才能享受權益。然而實際上,如今的ICO并非真正的ICO。央行相關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書,得出的結論是:90%的ICO項目涉嫌非法集資和主觀故意詐騙,真正募集資金用作項目投資的ICO,其實連1%都不到。
目前很多ICO的受眾除了認為這個東西可以掙錢之外,大都是對ICO、區塊鏈、比特幣等一無所知的民眾,早就已經超越了風險投資這個圈層,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ICO來達到集資詐騙的目的。很多ICO項目尚停留在PPT階段就匆匆募集資金,缺乏調研和可行性研究,失敗的概率遠遠大于成功的可能,投機者要選擇在失敗消息傳出來之前脫手,才能“博彩”賺錢。
而更重要的問題是,ICO沒有任何權威的第三方介入,資金風險巨大,跟股票市場的IPO備案、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制度都相距甚遠,ICO信息是完全不對稱的,對投資者嚴重不公平。
自8月下旬以來,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上海金融信息行業協會和上海區塊鏈技術聯盟等相繼發布關于ICO風險的提示,稱部分區塊鏈應用以ICO名義進行籌資的項目失敗率高,標的流向難以監控,且存在通過ICO進行傳銷、詐騙等活動,可能涉及洗錢、非法集資等法律問題,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并形成了較大風險隱患,呼吁社會各方予以回避并加強監管。(原標題:安寧:叫停代幣發行 是“早處置”經典)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因為當前在防控洗錢方面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更需要中國監管部門與銀行機構提高警惕,嚴格執行聯合國決議,這應當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9月4日,央行、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七部門聯手叫停ICO融資。監管部門將ICO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并且一棍子打死,令市場參與者措手不及,轟轟烈
中國的大資管行業在過去五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也陷入大而不精、監管規制不統一、剛性兌付難打破的窘境。 在6月4日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