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篇《華為重大調整:云業務部與運營商消費者企業3大BG并列》刷屏,仔細看,云業務雖然升級為一級部門,并未叫BG,而是BU,這是模糊定義就是所謂低半級的問題。原因無他,現在云業務太小,那么一點收入,不好意思叫BG。從2015年華為在上海舉辦云計算大會到今年年初在長沙開萬人云主題大會,再到今天云計算部門的組織升級,華為鐵了心要搞云計算,按著徐直軍的說法,Cloud BU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云打造好。
如果說此前還在私有云、公有云,支持運營商做云還自己做云這些問題上糾結,華為今天看來是下定決心做亞馬遜、微軟、阿里一樣的公有云。華為的目標也很強硬,三年之內干到國內第一,須知,現在在統計里面,華為還是屬于Other。
盡管中國在手機、個人應用方面已經是先鋒部隊,在企業IT應用、投資方面比美國還落后不少。因為云計算這個概念包含的具體業務類型相當廣泛,各個分析機構給出的統計數據差異較大。
即使是比較保守的統計,2016年全球云計算的體量也超過了千億美元,其中美國占一半以上。中國公有云盡管有較大的增長,2016年,公有云市場也只有100億人民幣左右,中國電信、騰訊、金山三家占據20%,阿里40%,其它近40%。也就是說,中國云計算市場還處于早期階段,這是華為進入這個領域的基礎條件。
2003年,eBay中國在C2C型電子商務中市場占有率超過90%,但很快被淘寶強大的攻勢超越,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大部分用戶尚未上網購物。阿里并不需要奪取eBay的用戶,只需要發展新客戶即可。從原理上說,阿里云市場份額雖然一家獨大,但處女地市場很多,從道理上講,市場格局還很不穩定。發展新用戶比搶別人的用戶要容易許多。
華為、阿里是中國企業界的雙子星。最近,很多企業參觀華為、阿里,從培訓到咨詢,全國掀起來了學習華為、阿里的熱潮。盡管騰訊等企業從體量和優秀程度上不輸上述兩家,但騰訊業務畢竟距離通常的企業很遠,可學習性要差一些。
這兩家都非常有錢,非常兇猛、非常有韌性的企業較勁,未來幾年,這必將是中國企業競爭臺上最重量級的拳擊賽。
從產品上看,我只講一個維度。
阿里云是從自己使用中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是邊運營邊發展的,盡管它非常健壯,但畢竟是不斷打補丁出來的東西,模塊化和總體結構設計上要差一些。據說,人家要搞一個私有云,用阿里的產品起步就要幾十臺服務器。
而華為起步晚,積累之類的不及阿里。華為是做產品出身,產品是要給別人使用的,這樣必須考慮到各種情況的適應性。前幾年,別人問我華為云和阿里云競爭的趨勢,我說,若以服務形態呈現,阿里占優,若以產品形態交付,華為遲早會干掉阿里。
這是一種大顆粒的看法,也許最近雙方有所變化。但路徑依賴也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云這個東西從簡單到復雜,包羅萬象,賽程很長。云不是電子商務,更不是電信設備,誰最快的調整到符合云本真的形態,誰勝的面大。回想一下2010年附近的智能手機,因為是一個新熱點,有家電廠商、電腦廠商、互聯網廠商、電信設備商、小電子消費品廠商進入,最后的勝利者是把自己調整到適合手機行業的廠商。
因為亞馬遜AWS過去一枝獨秀,電信公司、IBM、HP等于亞馬遜的競爭落敗,很多人以為云計算“天生”就應該屬于互聯網公司。可最近兩年,微軟的云計算異軍突起,又讓傳統IT公司看到了進入這個領域的希望。
一兩年前,我說微軟的云計算不能小覷,因為他除了有軟件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微軟又強悍的對公營銷能力,這是微軟的核心競爭力,再結合上產品力的話是可以和亞馬遜抗衡甚至后來居上的。Google云之所以搞的不太定,并非技術原因,而是他們一直沒有一個強悍的地面銷售部隊。
華為除了硬件能力較強,他們進入云計算領域最關鍵的本錢是銷售能力。
從銷售能力上說,華為和阿里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公司。華為從直銷電信設備起家,業務已經延伸到企業網、手機終端。用我的話說,華為已經成功的打造了直銷、分銷、地面零售、網絡銷售四條賽道。手機地面零售和OPPO伯仲之間,網絡銷售手機已經超過小米位列第一。阿里從B2B業務起家,已經成了最大的電商公司,業務延伸到金融、物流、云計算等多個領域。兩家公司開拓新業務的能力都非常強悍。
對銷售有體會或者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就算是一種類型的產品,每個公司的銷售方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是我稱之為賽道的東西。不同類型的產品銷售方法差別就更大了。
從華為的角度看,云計算是企業業務的變形產品,阿里則認為云計算是他2B業務的自然延伸。實際上,云計算和華為的企業業務,阿里的2B業務有很大區別,誰先把銷售賽道改造的更適合云計算,勝利的天平就會傾向于誰,這是鐵律,但目前還不為人知。廠商稀里糊涂的勝利,稀里糊涂的失敗。因為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抽象也不是難么容易的。
在華為打造的4條銷售賽道里面,企業業務是最最差的,盡管有400多億元的銷售額,但它的競爭地位、格局都不是非常好。而阿里最差的就是他的創始業務,現在盡管阿里還有1700多“中供鐵軍”,可是他的B2B在報表中都不好意思體現了,因為太少,微不足道。
我用了將近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阿里鐵軍》這本書,對阿里最早的銷售模式算是比較理解,中供鐵軍就是最終推銷阿里巴巴B2B業務的銷售員,他們的方法大概是打電話、陌生拜訪、上門洽談、輔導等等環節。
其實,這就是一種很低端、很草根的地推模式,單筆業務金額小,產品相對簡單比較適合用這種方法推廣。
我對阿里鐵軍的評價是戰術強悍,這保證了阿里活下去。但戰略錯誤,阿里真正火起來是后來干了淘寶和淘寶商城(天貓)。阿里鐵軍就像紅軍長征,沒有壯大隊伍,也沒有奪取關鍵陣地,卻讓阿里活了下來,塑造了阿里的戰爭力,日后一旦找到更好的方向,這些素質就派上了大用場。后來他們找到更好的方向,果然競爭力非常了得,迅速碾壓了競爭對手,壯大起來。
華為的銷售模式與阿里屌絲死磕正好相反,走的是集團軍作戰,高大上、高營銷成本的模式,我管它叫華為方陣。
舉個例子,現在江湖上很多公司都在學華為的“鐵三角”營銷模式,雖然講課的和學習的一般不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也不一定清楚這種模式的優劣。所謂鐵三角就是一種重度的銷售方法。舉個例子,比如市面上的培訓公司通常都用普遍散發資料的方式獲得顧客,因為他們的銷售人員不可能把課程跟用戶講清楚,然后搞點公開課向顧客展示的方式銷售。如果用華為的鐵三角就是賣課程的和講課的一起直接拜訪客戶,這樣傳達的信息自然要充分的多,獲得訂單的概率自然大很多。但這種銷售方式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成本明顯高于簡單的散發資料方式。
華為營銷最主要的競爭力就是陣地戰,這種模式特別適合持續的、大項目采購,如果項目小、分散、采購活動不連續,鐵三角這種模式投入太大,銷售效率就上不去。
雖然,華為、阿里都有很強的適應性和變形能力,但要脫離他最原始的本性還是挺困難的。華為企業網干了這么多年,最大的短板仍然是沒有找到很好的獲客方法,打單能力強、造勢能力差的缺陷很難克服。阿里從地推起家,實現商業價值能力強,獲取流量能力差。阿里在BAT中是最缺流量的公司,但他的流量變現能力最強。
最后綜合各種能力,阿里和華為是中國最適合干云計算的兩家公司,阿里起步早一點,但并未形成格局性的優勢。華為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但華為從不半途而廢。未來商戰的結局取決于誰能更快的學習,更快的創新。落實能力、執行力、資源之類的,雙方都非常雄厚。
拓展新業務,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這么多年,我看到成功的公司、成功的業務普遍具有比較好的想象力,反之、那些亦步亦趨模仿、缺乏想象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公司或者部門都不會有大出息。(原標題:華為方陣撞上阿里鐵軍,這場云戰爭誰輸誰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2005年,中國的互聯網年
下一篇:中國企業的領導文化
改革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機制帶動地方政府發展理念的轉變,重點考核領導干部在落實經濟社會改革舉措、提供社會民生服務等方面的工作,相應提高相關指標的比重。引導地方政府更多提供
無懼經濟數據短期波動,要將精力放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將關鍵環節做細做實,激發經濟活力。
資本市場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資本市場這一局部環境優化離不開經濟環境這個整體及其各個構成要素。促進資本市場建設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必須兼顧經濟基礎、金融發展及制度與信用
?中國經濟的長期基本面仍然較好,產業升級和制度改革仍在持續推進。建議貨幣當局通過增強人民幣匯率定價的透明性和靈活性,充分釋放匯率的價格調節作用,讓匯率為中國經濟平穩發
生活性服務業及其供給側改革,不能由政府部門“自導自演”,而是要緊緊依靠居民戶、社區組織和參與社區治理的其他機構。尤其是需要在借鑒先進地區社區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