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Quincey正式接替穆泰康(Muhtar Kent)擔任可口可樂CEO。然而他的任務不輕,畢竟他面臨的是一個積累了幾年問題的龐大組織。比如,它潛在客戶正在減少,而且公司的利潤和虧損聲明一直都在調整變動。盡管在2017年第二季度,可口可樂的營業利潤率上升了4個百分點看起來并不錯,它的情況在好轉,然而,它的首席財務官凱西沃勒卻表示,營業利潤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利潤率較低的裝瓶業務退出。
然而,這并不能改善可口可樂利潤連年下滑的命運。
當然,碳酸飲料大公司被英國政府當做肥胖癥和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時,可口可樂首當其沖。
而且,據相關市場分析專家認為,未來飲料市場需要一個更新速度更快的品牌組合。消費者也更愿意嘗試新品牌。畢竟,過去十年里。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已經大不如Google、Facebook這樣的科技公司。而這意味著,可口可樂得花更多錢來開發新產品和新品牌。
當然,對比它的死對頭,百事可樂,相比較百事可樂豐富的食品產品線,比如樂事薯片、桂格麥片等,可口可樂可拿的出手的產品并不多。
可口可樂的轉型看起來刻不容緩。
由可口可樂的第二季度財報,我們可以看出,可口可樂正在向“輕資本”模式轉型。
當然,“輕資本”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在這種模式下,可口可樂其實更像是一個品牌創新者和營銷人員,而不是一個擁有大量年度資本支出的制造商。
根據可口可樂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迄今為止,可口可樂的收入總額與2016年大致相當。但是,運營現金流到凈收入的比例令人十分驚人,這對可口可樂的盈利來說是一個好兆頭,雖然由于瓶裝線的退出該公司預計收入將會下降。
在其第二季度財報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領域是可口可樂的折舊費用帳戶。今年前6個月,該公司已錄得6.29億美元的折舊,而去年同期為9.030億美元,降幅為30%。
當可口可樂出售其灌裝業務時,設備密集型制造設備的折舊就從賬上消失了。我們可以正確地指出,折舊是一種非現金支出。但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支出,它追溯了實物資產使用壽命的減少,設備必須修理并更換。可口可樂總賬的貶值將最終轉化為從運營中產生更多的現金。
除此之外,這跟可口可樂積極的業務轉型也緊密相關——除了碳酸飲料之外,可口可樂正在努力加快豐富旗下飲料產品類型,未來他們將會更多地涉足瓶裝水,即飲茶葉和植物性飲料。
根據知名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的分析顯示,可口可樂看重的這些飲料產品類型預計會在未來五年時間里獲得快速發展。比如,可口可樂獲得了Monster Berverage公司18%的股權,后者在去年成為全球飲料市場的領導者,獲得了20.9%的市場份額。
此外,在健康飲品方面,可口可樂也在積極的推動旗下產品組合多樣化,而且希望盡可能地擺脫含糖飲料產品。可口可樂公司還向消費者承諾,會減少旗下含糖碳酸飲料(比如 Sprite 和 Fanta)成分中的糖量占比。
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利潤的下滑,同時提高了其毛利潤。最近可口可樂公司的股價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在過去的12個月時間里,其企業價值和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比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因此不少投資人依然看好該公司的未來。比如兩年前,可口可樂公司這一比率數字為17.2倍,而在2017年3月31日,這一數字已經擴大到了20.1倍。
相比之下,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分析顯示,北美地區飲料行業的公司,該比率數字卻從17.2倍下降到了12.5倍。而在同一時期內,可口可樂公司在過去12個月時間里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下降 5%,從130億美元減少到了124億美元。
“簡單來說,可口可樂有的是錢。因此,我們開始研究市場中的投資組合,這樣就可以將我們所從事的戰略和實驗規模進行分類。因此風險可以得到適當管理,這都是關于公司發展的潛在不利因素。我們得學會控制它,讓它變小,讓我們的利潤變大。”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昆西曾在公司7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公開表示。
實際上,可口可樂的轉型工作已經準備許久。在公司重組這項工作中,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James Quincey獲得了極大授權,因此他并不急于改變,畢竟他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通過一系列舉措,解決可口可樂近年來銷售表現疲軟的問題,重振公司業績增長。根據最近Quincey所透露出的一系列信號,他很可能會采取一些大膽的做法,比如采取更大膽的產品創新,并增加更多業務收購活動。可口可樂能否在James Quincey的領導下,由制造思維向創新思維轉型?或許正如巴菲特的樂觀態度,可口可樂這種歷史超過125年的大公司,一個漢堡也能治理得好。(原標題: 評論:換了新的CEO之后,可口可樂能否治得了“銷售疲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凈負債率344%的泰禾的豪賭
下一篇:阿里“新零售”的發展前景
?現在全球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爭取更多的制造業投資,也可能吸引在中國的企業不斷外遷。因此,限制政府與金融部門的杠桿,打擊資產泡沫,加強環保執法都是積極的
當人們在2017年懷念久不現身的周鴻祎、嘲笑賈躍亭的“很快回國”、感慨陳天橋的英雄老矣、習慣BAT的江湖壟斷之時,再回望12年前的2005年,你會發現,那是很多故事的開始。
簡單歸結,通過改革最終提升國企的盈利能力,對于國家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確立中國經濟新常態至關重要,因而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可不察。
中國的城市就像從互聯網商業模式中得到靈感一樣,開始使出洪荒之力“圈人”。加入這場人才爭奪戰中的,不光是二線城市,甚至還有不甘人后的三四線城市。人才爭奪的背后,是城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