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解開A股IPO的死結?】
目前的市場體制,是一個既無法扼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又無法保護投資者利益制度缺失格局。企業IPO與上市后財務造假基本是死結癌癥,無法治愈與解開。
截止201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超過3300家,2017年以來以每周10家的發行速度IPO,在如此之快的新股擴容下,保證上市公司質量,確保其財報等信息真實透明完整基本談不上。主要原因在于,IPO審批以及上市后的監督機制存在大問題,即:基本由證監會系統獨自審批與事后監督。面對這么龐大的上市公司,即使把證監會累死,把證監會主席忙死,也無論如何不能保證上市公司質量與不做假造假。這就是死穴所在。
深層次原因是,A股市場已經形成一個上市圈錢的極壞氛圍。讓所有上市公司捫心自問,哪一家上市公司的目的純潔?不都是為了上市圈錢后溜之大吉嗎?有一家公司是為了改善內部治理機制與結構而上市的嗎?沒有!
一邊是造假橫行無忌,上市不岀滿月就虧損;另一邊是IPO突飛猛進,上市后繼續造假欺瞞投資者。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造假越上市,上市越多造假越多。A股成了連賭場都不如的造假者的藏污納垢之地。最終買單的,只能是手無寸鐵的普通投資者。
以監管部門一己之力監管的體制,絕對是一木難支。這種體制在每一個環節都對造假者敞開大門,造假者都基本上可以暢通無阻。這不是說證監會人員不能干、沒本事,也不是說證監會主席沒能力;根子是這個體制造就的,誰干都會如此,都會是無解的死結。
如果監管部門能夠保證上市公司質量、能夠保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都是全面、真實、完整、透明,對投資者有100%的參考價值,出了問題能給投資者足夠的補償,能讓造假者付出慘重代價,那就可以實行注冊制而不必再進行審批。如果監管部門保證不了這些,那就退一步,如果能夠保證上市后及時發現造假的公司,或在已經上市公司存在造假的,及時查處,勒令退市,同時啟動損害賠償。如果監管部門還做不到,那就再退一步,不妨將監管監督的權力放給社會與市場試試。
此前,筆者建議引進渾水等民間資本的做空機構,現在建議建立投資者自我保護與監督機制。即:投資者自愿成立機構,專司在股市里打假業務。這類機構實行公司化運作,收入來源有兩個渠道:一是打假成功后的賠償金,二是與做空機構聯手,從做空回報中分成。中國A股中這么多公司做假,保證“生意”非常興隆。在強大利益驅動下,這類機構絕對有股市打假的積極性與利益驅動的無窮動力。當然,也絕對會讓A股造假公司聞風喪膽。
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只要根據民間等機構的監督事實,組織查處即可,基本與美國證監會差不多。這就會形成一個官方、民間、媒體“三位一體”的全方位A股監督體系,讓上市造假公司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這就會徹底擊碎企圖上市圈錢者的美夢。如果渾水做空機構、投資者自保自監機構虛構事實,肆意做空上市公司,甚至違法違紀、罔顧事實構陷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反訴索賠即可。這是一個依法為之的反向監督機制,有了這樣的依法相互監督與制約,才能形成一個長久性的良性循環機制!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貨基雖然受限,但首批公募FOF基金已開閘,發展得好,也可以與貨基一樣的邏輯,低風險品種完全可以做傻瓜型配置,嵌套在余額寶、理財通等某一生活場景內。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IPO企業以自己所特有的經營方式發展至今,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不可避免的也會存在不足和缺憾,但這也是成長道路中不可避免的,畢竟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是企業
雖然目前iPhone X還是這個季節最火爆的話題,但是不知道在即將到來的全民全面屏時代,蘋果手機這樣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等待當然不是無休無止,但對于無數中途放棄的投資人來說,放棄的一刻,就是失敗的一刻;而對于更多沒有中途放棄的投資人來說,他們在無意中實踐了兩條投資的真諦
針對金磚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嘗試成立“金磚國家貿易救濟共同基金”,各國按各自貿易份額出資,主要用于金磚五國內部貿易爭端和糾紛的防治和解決貿易爭端裁決中被判為受損國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