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5月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0535.7億美元,連續4個月回升,前值為30295.3億美元,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計價口徑計算,中國5月末外匯儲備22058.24億,前值22096.87億。
點評:
(1)5月末官方外匯儲備連續4月回升。主要原因:從估值效應看,美國庫存周期接近見頂,特朗普新政低于預期,而歐洲經濟邊際強勁,歐元持續升值而美元走弱,估值效應推動以美元計外儲持續回升;從基本面來看,一季度中國經濟超預期,二季度雖然二次探底但有房地產投資、出口和設備投資支撐;從貿易順差看,內需走弱而外需改善,有利于出口復蘇和進口下滑,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從利差看,國內金融去杠桿,中美利差創年內高點,利于緩解資本流出壓力。
(2)SDR計價外儲連續3月下降,但降幅有所縮窄。5月末SDR計價外儲22058.24億,較4月末22096.87億SDR減少38.63億,較4月減少的80.17少減41.54億。
(3)美元走弱,美債收益率下行,估值效應偏正面;央行加強指引,資本外流壓力舒緩。5月歐元和日元較前月升值3.19%、0.69%,英鎊小幅貶值0.46%。美國十年期國債下行8bp至2.21%,英國十年期國債下行4bp至1.06%,日本十年期國債上行3bp至0.05%,德國十年期國債下行1bp至0.33%。5月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5月末在岸和離岸匯率均值分別為6.8210和6.7464,在岸和離岸分別較前月升值1.11%和2.19%。
(4)預計下半年外占繼續改善,緩解流動性。美歐經濟向好拉動出口復蘇,國內金融去杠桿和房地產調控導致進口放緩,貿易順差有望繼續改善。央行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資本流出壓力緩解。貿易和資本項下均有助于外儲改善。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外儲持續回升有助于基礎貨幣投放,亦能邊際上緩解資金面緊張。
(5)我們在周報《經濟二次探底,監管維穩市場》中提出“近期監管維穩,市場短暫喘息。”近期監管層維穩推動市場風險偏好修復,證監會縮減IPO數量并修改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規定,A股賣壓短期減輕。銀監會根據不同銀行實際情況靈活確定整改時限要求,驟風暴雨雷霆之怒后有所微調。
展望未來,風險偏好能否持續修復,取決于監管層維穩、19大開啟新政治周期預期以及下半年貨幣政策率先退出緊縮。我們維持2016年初“向低估值有業績的方向抱團”、2017年初“從流動性驅動到業績驅動,買就買龍頭”的判斷。
市場風險偏好修復但資金仍緊
近期股市企穩而債市延續下跌,表明股市反應的是風險偏好修復,債市反應的是資金面大考臨近。展望未來,風險偏好能否持續修復,取決于監管層維穩、19大開啟新政治周期預期以及下半年貨幣政策率先退出緊縮。
1、近期監管層維穩推動市場風險偏好修復,表現為中小創反彈強于主板。近期證監會縮減IPO數量并修改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規定,A股賣壓短期減輕。銀監會根據不同銀行實際情況靈活確定整改時限要求,驟風暴雨雷霆之怒后有所微調。同時,6月初以來國企混改提速,央行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人民幣升值,連續4個月外儲回升,6月12日銀行自查結果上報,6月21日明晟公司將宣布是否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MSCI,等,均有助于提升風險偏好。但6月中旬美聯儲議息、月底資金大考、卡塔爾外交事件等也帶來不確定性。
2、6月中下旬資金面大考臨近。6月面臨MPA考核,疊加將有1.63萬億同業存單到期,大規模資金到期,以及季節性因素,中下旬資金面臨大考。央行6月6月投放4980億1年期MLF,以及重啟28天逆回購,表明央行拉長期限穩定流動性的態度。前期監管加強壓縮了貨幣政策收緊的空間,央行可能呵護流動性兜最后的底線,一方面施壓去杠桿,另一方面避免極端情況出現。
3、經濟在2季度開始面臨二次探底,根據以往經驗,貨幣政策有望在下半年率先退出緊縮回歸中性,監管政策滯后半年左右退出。未來貨幣政策更多地是逆周期調控,監管政策則更多地承擔金融去杠桿。比如2011年7月貨幣政策退出緊縮,2012年3月嚴監管退出;2013年12月貨幣政策退出緊縮,2014年5月嚴監管退出。這一輪金融去杠桿是對過去6年的總清算還是一次逆周期調控?最終可能的路徑是:貨幣政策回歸宏觀調控逆周期,監管政策不達目的不罷休,因此,上半年經濟企穩為“緊貨幣嚴監管”組合提供了宏觀環境和時間窗口,隨著下半年經濟二次探底,政策組合有望轉向“中性貨幣嚴監管”,觀察時間窗口正在臨近。
4、展望未來,風險偏好能否持續修復,取決于監管層維穩、19大開啟新政治周期預期以及下半年貨幣政策率先退出緊縮,這決定了6月中下旬是否是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的黎明前夜。2016年初我們提出“休養生息,向低估值有業績的方向抱團”,2017年初以來提出“從流動性驅動到業績驅動,買就買龍頭”。我們在周報《經濟二次探底,監管維穩市場》中提出“近期監管維穩,市場短暫喘息。” 震蕩分化格局短期仍難以打破,結構比指數更重要。同時,“每一次回調都值得買入”“每一次上漲都需要謹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監管只是防范金融危機的手段。鑒于管控成本不斷遞增,當今各主要經濟體既要通過前瞻性研究,保持敏銳的金融直覺以提高對金融危機的早期預警能力,更要在對經濟與金融體系全面體檢
因為當前在防控洗錢方面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更需要中國監管部門與銀行機構提高警惕,嚴格執行聯合國決議,這應當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ICO這一名詞源自于IPO,但卻因為不愿受到證券業的嚴格監管而將自己定義為一種眾籌;然而其定義與眾籌又存在些許出入,于是眾售這一新的概念被發明出來。但不論ICO項目發起人以及I
面對形式多樣、變化多端的互聯網廣告,有關部門還應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監管,對于一些符合審查標準但在傳播過程中容易造成誤讀或不良社會影響的廣告,應及時了解動態,并
監管部門的及時出手非常必要,對于金融業來說,控制風險從來都是第一位的,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撲面而來的今天,面對花樣百出的新金融業態,也是對監管層的考驗,如何把握創新和風險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