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IPO是否該暫停近期在市場上引發“口水戰”。有人認為,基于目前A股的狀況應該暫停。但反對者認為,新股IPO要實現市場化常態化,不僅不應暫停,反而應該加速;還有反對者認為,暫停新股發行,將剝奪投資者買到便宜股票的權利。筆者的觀點是,不建議新股IPO暫停,新股發行也必須顧及市場的承受能力與投資者的感受。特別重要的是,新股發行絕對不能步入濫發的混亂局面。
A股短暫的20余年歷史上,新股發行暫停達八、九次之多。期間,暫停的時間有長有短,股指也有漲有跌。因此,新股IPO暫停并不必然帶來股市的上漲,而是與其時的市場環境密切相關。但新股IPO暫停能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卻是不爭的事實。
近期在市場一片呼吁IPO暫停的聲音中,新股濫發并沒有多少改觀。而數據最能說明一切。如5月15日~19一周,發行新股11只;5月22日~25日一周,發行新股5只,26日為周五,非常罕見沒有新股發行,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而這一周也被解讀為新股IPO放緩的“標志”;5月31日~6月2日一周,發行新股6只,而該周只有3個交易日,平均每個交易日2只,要說IPO“放緩”顯然勉為其難;6月5日~9日一周,根據安排,將發行新股10只。因此,說目前新股發行“放緩”了,我們只能說“自欺欺人”。
即使是平均一個交易日發行一只新股,這樣的頻率也足夠“驚人”了,更別說一周十連發,更何況還是在股市處于低迷的特殊時期。而自去年以來,新股IPO加速發行,結果年報讓眾多新股、次新股露出“原形”,要么業績變臉,要么其他方面的問題頻出。某些次新股將業績變臉原因歸結為季節因素、行業周期等,但在新股審核提速、IPO加速的態勢下,真的沒有造假上市、包裝粉飾的漏網之魚嗎?這個問題,我想監管部門與投資者心中都有一本帳。
無論是新股加速發行,或是一周十連發,其實都無法解決IPO“堰塞湖”問題。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畸形估值,基于畸形的違規成本,基于上市后的巨額利益,質地優良的企業在A股掛牌無可厚非,但在利益驅使下,A股此前就頻現像云南綠大地、萬福生科、欣泰電氣等通過造假上市的公司,也出現了諸如勝景山河、立立電子等只差“臨門一腳”的公司,這些公司,本質上都是“問題”公司,只不過有的幸運“躋身”于資本市場,有的“不幸”被擋在了市場門外。
真正解決IPO“堰塞湖”的問題,不是靠IPO加速發行,而是要把有“問題”的企業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在強化信息披露與嚴懲違規行為,特別是降低退市門檻的綜合措施治理下,讓那些質地較差的排隊企業能知難而退,讓真正優質上市公司能進入這個市場。
另一方面,改變資本市場錯誤定位同樣不可或缺。自中國資本市場誕生開始,就是一個“服務型”的市場。最初為國企解困服務,后來為大型央企融資服務,此后又為幾大國有銀行服務,后來又為民營企業服務。如今,股市又擔任為實體經濟輸血的重任。而“服務型”市場的定位,即是為融資者服務。事實上,這也是為什么A股常常上演融資全球最“牛”而市場表現全球最“熊”的根本原因之一。
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并沒有錯,問題在于,在強化其融資功能的同時,嚴重忽視市場本身的承受能力與投資者的利益。筆者以為,中國資本市場有兩大“基石”,其一為上市公司,其二則為廣大投資者。兩大“基石”,缺一不可。片面地強化一方,另一方必然受到影響,就像目前的IPO加速發行,投資者受到波及一樣。
目前的新股發行,既非“市場化”,亦非“常態化”,而是有很大的“行政化”色彩。核準制下,哪些新股能發行,什么時候發行,發行多少家,其實都是監管部門說了算的。而所謂的“市場化”與“常態化”,都不過是“行政化”背后的“遮羞布”而已,就這么簡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IPO企業以自己所特有的經營方式發展至今,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不可避免的也會存在不足和缺憾,但這也是成長道路中不可避免的,畢竟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是企業
9月4日,央行、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七部門聯手叫停ICO融資。監管部門將ICO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并且一棍子打死,令市場參與者措手不及,轟轟烈
上周五我們談到冰火兩重天的問題,周日朝鮮核彈我談到該咋樣依然咋樣,果然,今天繼續符合預期演繹,次新股上周五談到那些反殺品種繼續繼續反殺,最突出的就是澄天偉業了。
在A股市場IPO顯著提速的同時,是配合再融資新政以及減持新規升級版加以實施,試圖從一定程度上減緩IPO提速對股市存量資金的抽血壓力,而從近一年的市場表現來看,似乎也逐漸習慣
由于周五的九月開門紅,吊起了市場的胃口,下周沖3400點的口號不絕于耳,如果都這么看,恐怕有點難。今天發篇文章提一下,下周需要適當注意這么幾點,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