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前最后一個工作日,證監會就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有關股東減持股份行為發布了新規定。此次制度完善指向擾亂股市的集中、大幅、無序減持行為,對市場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出針對性安排。減持制度的修改完善,讓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金融業監管舉措又添上令人關注的一筆。
監管在不斷強化,這是近來金融市場各方的共同感受。這樣的變化本在情理之中,金融監管,顧名思義,就是要突出監管“主業”,在風險防控上耳聰目明,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然而,實踐中,如何把握監管和發展的關系,卻是一個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
我國金融業發展時間并不長,真正的跨越式發展是近十幾年內實現的。在2003年確立的監管格局下,銀證保“三會”監管的對象,是各自分工領域內的金融機構,各監管部門事實上就成為行業主管者,擔當起各自所監管領域的“大家長”角色。尤其是市場發展初期,金融機構羽翼未豐,投資者也不夠成熟,市場內生發展動力還不足,各監管部門或多或少身兼本行業發展和監管的雙重職能。可以說,我國金融業能短期內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與相關部門的推動促進作用密不可分。
但金融業已是今非昔比,對監管的期望和要求自然也大不相同。這十幾年來,金融機構種類、數量等快速增長,各細分行業的金融資產規模打著滾往上翻,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主動發展意識大增,機構創新能力也已經很強,很多時候走在了監管前面。客觀看,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積極變化,可其中也蘊含了一些不能忽視的風險。隨著金融混業經營活動不斷增加,機構的交叉業務和跨業交易行為越來越多,其中還有一些以創新之名開發了長鏈條、跨行業、跨市場、結構復雜的產品,各類“通道業務”流行,此外冒出了五花八門的“類金融”業務,這既容易引發交叉性風險傳遞,也可能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滯留,造成資金“脫實向虛”。從監管角度看,各類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空間的出現,對金融管理提出新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部門凝聚監管合力,補齊監管短板,及時消除金融風險點,是形勢所需、必要之舉,對經濟發展全局具有關鍵性意義。
有人認為,金融市場敏感性強,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掀起大波瀾,強化監管會抑制金融業發展。顯然,這樣的看法存在誤解,強化監管的目的,并不是要打壓市場,而是意在化解金融業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隱患,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的強大合力。
媒體:金融去杠桿要堵更要疏
經驗表明,金融去杠桿既需要堵住資金的高風險流向,更需要將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疏導進實體經濟。唯有如此,才能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降低金融風險,真正維護金融安全。
過去幾年,我國曾數次嚴堵資金流動。2011年對農信社倒票行為的清查,2013年的“錢荒”,2015年的股市去杠桿,以及最近的債市去杠桿,均是監管部門為抑制金融杠桿而采取的緊縮政策。然而,數次“嚴堵”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在金融體系內部催生了新的高風險資金流動通道,引發了新的問題。
堵之所以總也堵不住,是因為我國金融體系內部存在大量可貸資金,是金融杠桿的源頭。可貸資金簡單來說就是銀行體系可以用來放貸的資金。可貸資金產生于實體經濟的儲蓄,而并非如很多人所誤解的那樣來自央行的貨幣創造。我國國民儲蓄率接近40%,是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的兩倍。高儲蓄格局下,企業和居民將其所獲貸款的相當大部分存回了銀行,形成了可貸資金的沉淀。相反,如果經濟中的儲蓄率很低,那么就算央行想超發貨幣,也會馬上因為發行的貨幣被企業和居民快速花出去,從而導致通脹水平的快速上行,反過來對貨幣擴張形成制約。
規模龐大且還在快速增長的可貸資金,有配置出去的客觀需求。因為債權型融資在我國社會融資總量中占比超過90%,所以可貸資金配置的主要方向只能是債權型資產,我國杠桿率因而不斷攀升。可見,要降低我國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杠桿率,治本之策只有兩條:第一,推進消費轉型,降低全社會儲蓄率,從源頭上減少杠桿資金的來源;第二,大力發展股權型融資,降低債權型融資在金融體系中的占比。但這二者涉及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結構轉型,盡管相關政策一直在推進,但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變化。
在可貸資金仍大量存在的背景下,試圖通過阻塞資金通路來去杠桿,就像是在河流上筑壩,能堵得了一時,但堵不了一世。而且,堵住了現有的流動渠道,反而會讓資金蔓延到其它地方,形成新的通道。過去幾年里,當信貸被嚴控后,資金就轉而借道影子銀行流動。影子銀行受控后,資金就向股票市場集中。股市去杠桿而形成異常波動后,資金又大量流向債市,推高了債市杠桿率。而最近,當債市融資因為去杠桿而萎縮后,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大幅攀升,影子銀行死灰復燃。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金融去杠桿行動中,只堵不疏難以奏效。各方需要認識到我國可貸資金大量存在的客觀現實,認可可貸資金資產配置的合理需求,認清杠桿上升的必然性。金融監管政策需要開正門、堵后門。一方面,疏通信貸投放渠道,將可貸資金導入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強對影子銀行、金融過度加杠桿等高風險業務的監管,抑制風險在這些領域的積聚。只有兩手同時抓,疏堵結合,才能達成維護金融安全之目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下一篇:財政部頻出重拳意在何處?
曾經以高額辦證費用這種經濟手段來管理城市養犬,從以收錢、罰錢為主的限制手段到上門服務、免費疫苗的管理理念的轉變,縱觀深圳市養犬條例的修改、變化與實施,與社會文明的總體
唯有有形之手,履職于為經濟社會提供有效的透明性擔保和防護型保障體系,為經濟社會提供能正確做事的程序正義,奮戰于較高經濟社會外部性的事業中,市場才能充分高效地發揮糾錯機制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銀行的運營一直面臨種種挑戰。過去十年,我們經歷了經濟增長放緩、全球貿易疲弱、利率低迷、監管趨嚴,以及包括來自金融科技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近
建議應當跳出就事論事的局限,將“個人賬戶”剝離并轉移給商業養老保險,一方面能夠有效解決個人賬戶的爭論與問題,化解社保的壓力,另一方面能夠為商業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發展營
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在《證券監管的目標和原則》報告中指出,證券監管的三項目標分別為:保護投資者利益;保證市場公平、高效和透明;減少系統性風險。基于這些監管目標,可多措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