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應屆畢業生就業難,不如說是擇業難。記者注意到,許多學生奔著公務員、國企、世界500強去,對最需要人才的中小微企業不屑一顧,哪怕是技術和薪酬都很有優勢的“專、精、特、新”創業企業,在招聘市場也處于弱勢。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創業企業求才若渴,但普遍面臨校園招聘難的局面。企業或可通過品牌資源為自身做聲譽背書,達到吸納更多應屆人才的目的。(5月30日《勞動報》)
盡管中小微企業開出了稅后“1萬+”的工資福利,在待遇上已“誠意十足”,不過依然難有巨大的吸引力,要么是招不到,要么是招來后就迅速流失。中小微企業一是規模小,二是不確定因素多,三是很難給人才一個已搭建好的平臺。在前景依托于創業,還需要靠所有擇業者共同奮斗和擔當的情況下,若沒有超強的創業意愿,或者說同甘共苦的創業精神,無法從根本上破解招人難的困局。
相比于國企、世界500強,中小微企業顯然不具有競爭優勢。其最大的優勢在于不確定性,以及巨大而廣闊的前景。創業型企業的活力在于此,張力在于此,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或許企業現有規模還很小,尚處于事業的初創階段,不覺需要做大量艱苦而繁瑣的努力,若是一旦走上了正軌,就會迸發出強大的發展潛力。每一個從業者也應成了創業者,成為這個企業最核心的價值。
這種狀況的形成,跟所有從業者,尤其是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傾向有直接聯系。一直以來,“寧在國企混日子,也不在私企創業”,成為主流的就業選項。其結果是,無論是有資歷的往屆畢業生,還是沒有從何從業經驗的應屆畢業生,都把當公務員、進國企和世界500強作為第一二選項,而把進入私企或者中小微企業作為第三四選項。當彼此攀成為一種風氣,則擇業的選項就因為“面子因素”而變得缺少理性。最后,公務員、國企或者外資企業競爭激烈,人才出現了相對性過剩,而人才最稀缺的中小微企業求賢若渴,依然無法吸納更多的人才前來就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耙詣摌I促就業”已成為各國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舉措。在許多西方國家,創業成為最大的就業驅動和選項,優秀的人才則會把創業型企業或者崗位,作為自己的第一項選擇,并在創業的過程中開創新的天地,創造新的價值。據初步統計,西方許多國家大學生畢業后創業的比例一般在20%~30%,而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者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創業的準備與動力不足,創業型小公司招不到人就不足為奇。
破解創業型企業招人難當重“觀念解放“,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人人爭創業,個個愛創業的良好氛圍。大學生作為創業的主體,使之具有強烈的創業意識與沖動,就離不開創業教育的推進與普及,以此夯實創業為先的認識基礎。要做到這點,離不開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學校要成為創業教育的主力軍并發揮最關鍵的作用。要效仿國外高校的做法,并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通識化的創業研究和創業教育,讓大學生在熟知創業技能的同時,實現自我觀念的解放;其次,政府應當出臺綜合性的激勵措施,以政策組合拳舉辦創業競賽和創業項目,鼓勵大學生創業;再次,家庭、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和各種企業,都應發揮自身的作用,與大學生一道共同構建多位一體的體系,共同實施創業促就業行動。
創業公司稅后“1萬+”難招應屆生,表象在品牌吸引力不足,就業能力動太強,根子在創業意識不強,創業行動力不夠。破題之道,固然需要企業品牌站臺,但以觀念的轉變帶來創業的實質進步,才是根本路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企業應積極貫徹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各項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借助 “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去、融進去、強起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降杠桿、降成本的進程中實現自我革
2017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創新投入與產出情況:研發投入增速放緩,研發強度回落;專利與發明專利增速回落,專利質量持續改善;專利高度集中于前十行業與前十企業。
應充分理解中央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回歸特色小鎮建設的基本價值,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主體的關系,客觀看待房地產企業投資特色小鎮行為,建立有效的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IPO企業以自己所特有的經營方式發展至今,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不可避免的也會存在不足和缺憾,但這也是成長道路中不可避免的,畢竟登陸資本市場僅僅是企業
稅收與企業凈利潤的相對比大幅下降。受企業盈利狀況明顯改善,以及中央政府減稅降費取得成效影響,2017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全部納稅總額與企業凈利潤的相對比值為1.50,與上年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