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經濟的變化和動向越來越為各國各界關注。如何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走向作出正確的研判,既是專家學者們面對的課題,也是輿論關注的話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是復雜的開放系統,很難簡單地用一個通用框架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中國這樣經歷了多年高速發展、仍然處在轉型期的新興經濟體,以靜止、片面的方法進行分析,猶如刻舟求劍,很難得出全面客觀的結論。近期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就是誤判中國經濟的一個最新例證。
怎樣才能勾勒出中國經濟未來的清晰圖景?這就要有前瞻的眼光、具有彈性的分析框架,以及更加多元的視角。
經歷了30多年年均兩位數增速的高速增長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如果只看到經濟轉型壓力疊加外需低迷的周期性因素,會感到形勢不容樂觀。但從新常態的大邏輯出發,不僅關注經濟增速和規模,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可以發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表象背后,孕育著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深刻變化,這才是決定經濟走向的趨勢性因素。
因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觀猜度政策轉向,做出“經濟增長對政策刺激的依賴性加大”的推測,進而推導出“產能過剩—貨幣寬松—債務規模上升—信用下降”的劇情,其實是因循舊有思維方式撰寫的一出老劇本。而事實與此不同,通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協同發力,中國經濟正在演繹“市場出清—結構轉型—動力升級”的全新路徑。
針對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用遞減,中央一再強調:保持宏觀調控戰略定力,不搞強刺激、不搞大水漫灌。面對可能形成的風險隱患,對地方債務的進一步規范、對金融系統的從嚴監管,國企、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都體現出推進改革的決心。“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的積極成果,不僅改善了國內供求關系,也為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拓展了空間,更強化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
一季度,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回升。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環比提高兩個百分點;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今年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同比減少0.28元。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且將行穩致遠。
“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只有全面客觀地分析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果。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中國經濟的長期基本面仍然較好,產業升級和制度改革仍在持續推進。建議貨幣當局通過增強人民幣匯率定價的透明性和靈活性,充分釋放匯率的價格調節作用,讓匯率為中國經濟平穩發
從認知的角度講,不可知論、懷疑論、經驗論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智力游戲,一般的中國大腦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大概也就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未來中國的資本和勞動力資源將會迎來一個較為重要的優化配置過程,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都將在動態優化中尋找市場機會。基于技術進步、
財經365訊2017年經濟金融形勢可以用“無奈的回歸”來形容,第一個是回歸本源,第二個是回歸常態,第三個是回歸價值。 1. 回歸本源 在金融工作會議中前面三大任務第一條就叫服務
財經365訊 工程機械和機床等中國業務的比重較大的日本企業的業績近期表現良好,2017年4~6月這些企業的財報相繼給出了優異的成績。小松的凈利潤更是達到上年同期的2.3倍。 起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