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是公共政策的兩大工具,其目的是不一樣的,金融監管是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宏觀調控是為了逆周期調控、實現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但是,有時金融監管也會影響甚至誤傷實體經濟,被動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
當前的金融去杠桿在主觀上是為了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客觀上也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一定壓力。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任務做出了明確部署,其中宏觀調控是“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金融監管是“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且四大任務中的第三大任務是振興實體經濟。
2014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的流動性寬松周期先后在股市、債市、房市領域滋生了資產泡沫、杠桿套利以及金融風險。2015年股市率先去杠桿,2016年8月份以來債市開始去杠桿,2016年10月以來房市開始去杠桿。加杠桿是市場微觀結構惡化的過程、籌碼向樂觀的投資者集中,去杠桿是改善市場微觀結構的過程、保障資產流動性以分攤成本,不能引發解杠桿的流動性危機是底線。2015年股災的本質是去杠桿過程的流動性危機。
2015年以來,由于利率市場化和中小銀行在存款負債上的劣勢,同業存單繁榮,中小銀行通過同業負債來對接地方債、信用債和非標,進而流向當地的地方融資平臺、制造業企業和房地產來支持當地實體經濟發展。但是,由于銀行追逐利潤做大規模的動機和監管短板,逐漸形成“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投資”的套利鏈條,開始通過加杠桿、加久期、降信用來進行監管套利,淪為以錢炒錢的投機行為,違背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
4月份以來監管層對“三套利”“四不當”等行為開始加強監管并進行專項檢查,要求穿透底層資產,一一對應。由于同業業務由來已久、一時難以厘清,而且銀行對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的新規不明朗,天然的反應是什么都不做,忙著補授信、調存量,導致新業務停擺,進而誤傷實體經濟。典型的表現是,債券收益率大幅上行相當于事實上加息,而從估值的角度長端債券收益率基本在歷史均值水平上,而且債券市場不斷有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4月共有154只債券取消和推遲發行,涉及規模達到1406.63億元,數量和規模已與今年第一季度相當。商業銀行負債和資產縮表導致信用創造收縮,相當于宏觀調控收緊。
如果2季度保持金融去杠桿的高壓,預計2季度信貸社融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落,考慮到1個季度的時滯,3季度投資和經濟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調。因此,如何在金融去杠桿、防化金融風險的同時,防止誤傷實體經濟值得重視:1)區分“以錢炒錢”的投機套利行為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是關鍵。2)按照宏觀調控的“丁伯根法則”,面對多目標,應采取多工具,比如,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沖金融去杠桿引發的貨幣收縮效應。3)去杠桿有助于金融穩定,但要防止運動式突襲式,防止“放亂收死”,要“又紅又專”。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中國資產泡沫的本質,講透了
下一篇:弱勢市場該怎樣前進?
前海開源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楊德龍表示,在中國慢牛行情將會持續三到五年。市場整體已經走出慢牛,A股總體特點是牛短熊長。經濟轉型取得成果,周期性行業業績在今年大
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15日在“2017金融街論壇”上指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既要善于“做加法”,也要勇于“做減法”。“做減法”方面,要把金融亂象減下來,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
?現在全球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爭取更多的制造業投資,也可能吸引在中國的企業不斷外遷。因此,限制政府與金融部門的杠桿,打擊資產泡沫,加強環保執法都是積極的
監管只是防范金融危機的手段。鑒于管控成本不斷遞增,當今各主要經濟體既要通過前瞻性研究,保持敏銳的金融直覺以提高對金融危機的早期預警能力,更要在對經濟與金融體系全面體檢
企業應積極貫徹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各項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借助 “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去、融進去、強起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降杠桿、降成本的進程中實現自我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