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五天,MSCI就將公布是否將A股納入的決定,這已經是A股第四次“親密接觸”MSCI了,成功與否市場早已討論聲一片。從當前的市場聲音來看,絕大多數投資者對于今年A股納入MSCI持積極態度。
對此,中國證監會給出了正面回應,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A股納入MSCI指數,證監會一直是樂見其成,也是歡迎的。任何一個新興市場的股票指數沒有中國股票是非常不完整的,不管是不是納入MSCI指數,中國股票市場,包括整個資本市場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前進是不會改變的,改革開放的節奏也不會因為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而改變。
連續3年擦肩而過
從2013年到2017年,每到六月,中國資本市場的話題都離不開A股和MSCI。
作為全球知名指數供應商,MSCI公司編制的指數是全球投資機構廣泛采用的基準指數。據悉,目前全球以MSCI指數為標的的資產規模約10萬億美元,有近1.5萬億美元的資金以MSCI新興市場指數為基準。
實際上,早在2013年,MSCI公司就宣布啟動將中國A股市場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審議及征詢工作。但此后3年間,由于多重因素影響,A股連續3次與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機會擦身而過。
2014年6月份,MSCI公司決定暫不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但仍保留在審核名單中。
2015年6月份,MSCI公司再次表示暫不納入A股,并提出3個有待改善要求,即資本流動限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額度分配和投資收益權等問題。
去年4月份,MSCI公司再次提出中國A股評估征詢,在上一年度3個問題的基礎上,再提出了QFII匯出額度限制、A股公司停牌新規效果不明、境外設立A股衍生產品限制等3個問題。最終A股再次被MSCI推遲納入。
盡管3次沖關MSCI均折戟,但這一過程也促進了A股自身多項改革。自2013年以來,滬港通、深港通先后開通,證監會也先后明確了證券權益擁有人(客戶)與QFII、RQFII名義持有人(資產管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并對A股上市公司停牌制度進行了改革。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也改革了QFII外匯管理制度改革。
對于A股納入MSCI與否,證監會曾多次表態,先有去年6月折戟后發言人鄧舸的回應,他指出,“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是一個商業機構的指數,中國證監會對于MSCI明晟公司考慮將A股納入該指數是同意和支持的,納入與否是MSCI明晟公司的商業決定,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A股市場的國際影響力正在逐步提升,任何沒有中國A股的國際指數都是不完整的。此次MSCI明晟公司延遲納入的決定,不會影響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進程和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建設長期穩定健康的資本市場是我們自身的需要。”
隨后,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月的記者會上表示,對A股納入MSCI指數樂觀其成。他指出,任何一個新興市場的股票指數,無論是MSCI也好,還是其他的指數,如果沒有中國的股票在里面,這個股指是非常不完整的。至于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決定權首先在MSCI,也是MSCI的一個商業決策。
“我們跟MSCI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他們也反映了一些訴求。有些訴求跟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方星海表示,這些訴求會堅決予以推進,推進的節奏是由中國市場本身的發展所決定的。
而今天,在MSCI將要宣布結果的前五天,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給出關鍵回應,首句表態就是“A股納入MSCI指數,我們一直是樂見其成,也是歡迎的”。并重申,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決定權在MSCI,這是MSCI的一個商業決策。不管是不是納入MSCI指數,中國股票市場,包括我們整個資本市場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前進是不會改變的,改革開放的節奏也不會因為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而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證監會在努力對接國際標準外,MSCI方面也在促成A股入其新興指數,今年3月23日,MSCI明晟公司提出了新的方案,變化主要體現了MSCI對大市值以及流動性的重視程度,即對可投資性和配置價值的加碼。新方案標的成份股不僅從448只下調至169只,權重配置也相應降低,預計初始資金流入為百億美元規模,行業配置上仍以金融、工業以及可選消費為主。這被市場認為“明顯提高了納入的可行性,超出了此前預期。”
今年成功概率幾何
當前,市場上的主流觀點認為,今年A股納入MSCI的可能性要高于去年。
有多家外資機構公開表示支持A股納入MSCI。
摩根士丹利一改前兩年的悲觀態度,表示今年納入幾率大于五成,預估A股未來有望上漲19%;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在一份聲明中稱,對于將中國A股納入全球指數持支持態度;
瑞銀集團中國區戰略委員會主席錢于軍表示,相信A股在2017年納入MSCI指數的可能性較大;
高盛分析師劉勁津認為,MSCI在今年決定納入A股的概率為60%,如果A股和中國債券被納入國際指數,料將在未來5年分別給股票和債券市場帶來2100億美元和25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5年后中國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或達34%,占其全球指數的權重達4%;而到2021年,中國債券可能分別占到新興市場/全球債券基準指數的10%和6%。
與外資的“狂熱”相比,內地機構對于本次A股“闖關”MSCI則冷靜得多。
博時基金魏鳳春認為,市場近期對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期待不足以支撐A股走出大幅向上的行情,同時亦應警惕龍頭股泡沫化的潛在風險。
民生證券分析師管清友表示,MSCI內部做好了更充分的納入準備(縮小框架納入版本的提出);全球投資者接受納入情緒邊際改善;中國監管機構心態更加平和。縮小框架納入的可能性更大。
管清友指出,納入成功,情緒大于實質,從國際經驗來看,A股納入MSCI將對股市存在積極影響。但由于新框架下A股占比大幅縮水,短期資金增量有限,長期資金的增量效應又因納入時間較長而被稀釋,所以A股入MSCI新興指數的傳導機制在于情緒而非資金。即便納入失敗,從前三次A股沖擊MSCI失敗市場表現來看,其沖擊十分有限。
廣發證券分析師沐華認為,國外投資者偏愛各行業領頭羊,帶來增量資金預期,但考慮到總體規模有限,影響也相對有限,而且當前在金融去杠桿深化、利率上行、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市場短期風險偏好難有大幅提升。但MSCI預期以及海外長線資金的引入,對A股市場具有積極影響,對于納入MSCI帶來的增量資金催化,持相對樂觀的態度。對于納入MSCI事件的分析側重點應該更多地放在長期影響上。從海外市場納入MSCI指數的經驗來看,伴隨納入MSCI指數系列進程的是股市投資者結構的改善與散戶平均換手率的下降。
中信建投的研究報告指出,A股納入MSCI指數將進一步增強機構投資者的絕對收益性質和低風險偏好屬性,助力市場風格由公募和散戶主導的風格向“絕對收益特征”切換。
該報告表示,A股納入MSCI依舊利好價值藍籌板塊,包括大金融、大消費以及傳媒、計算機等領域的科技龍頭。在周期下行、利率進入上升通道、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價值回歸與抱團取暖依然是A股的趨勢。配置上,繼續堅定大消費主線,盡管市場對追高有所顧慮,但消費龍頭的確定性溢價和防御性依然有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前期諸如傳媒等新興消費成長板塊,估值已經接近歷史低位,其出色的成長性或將引發市場對“價值”的再定義。
不過,MSCI在3月份還提到, QFII每月資本贖回額度和A股停牌依然是個問題。而對于中國交易所對涉及A股的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限制的問題,MSCI明晟公司表示,正在和中國外匯管理部門商議,努力解決該問題。這給A股與MSCI的“聯姻”平添了變數。
本文“證監會給出關鍵回應:A股再迎MSCI“大考” ”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www.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上一篇:樂視金融之困:沒有大牌照
下一篇:保監會將嚴打非法銷售香港保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