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轉行做外賣后,已經近三年沒再碰落地配行業(當時離開這個行業的時候,內心基本就判了這個行業的“死緩”)。上周收到邀請回去小紅帽在人民日報印廠的新基地坐了會、聊了聊,能感覺到后來成長起來的管理者們對于未來還是十分擔憂的。對于未來,我也不能篤定地說得很清楚。但相比于兩年多前轉行嘗試其它行業時的那種深深的憂慮,作為局外人的我,現在仿佛看到了一絲微弱的曙光。
把時間撥回到2011年8月,當時我在宅急送總部做全國運營、規劃的管理,剛剛成功地在全國各分公司推行了AIP項目,“仕途”一片光明。但我還是不安于現狀,因為我清晰看到了一個“個人升級”的機會 ——跳槽到電商平臺。當時兩個機會擺在我的眼前:“天貓”、“京東”。經過衡量,放棄了京東的機會全力攻阿里的職位,但可惜的是最后二選一時,輸給了一位凡客出來的朋友。
小紅帽在9月份找到了我,它作為北京青年報集團下的發行公司,就是專門為電商業態、新零售(這個詞兒早就用過)業態的探索而成立的。在對外公開招聘總經理之前,公司做過幾年桶裝水、牛奶周期購等業務的嘗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后來的問題是,不能很好地掌控貨流就不可能控制整個供應鏈,只做物流的話地位就會愈發尷尬,后來業務萎縮又干起了電商的落地配送。
電商的落地配送這個活兒看似簡單但其實對管理貨物流、信息流的要求相比桶裝水、牛奶高了太多太多。多次換帥但畢竟不專業,效果非常差,最后不得已讓獵頭在外面找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
接了公司的帥印后,經過了一番調研和思考,我決定徹底放棄之前的雞肋業務(送奶、送水)專注做電商平臺物流方案的綜合解決商。這是因為2011年的電商之戰還熱鬧的很:
當時B2C電商的“王者”是亞馬遜、當當和新貴京東;那個階段,天貓還沒有商超,唯品會還不是很強,聚美優品和樂峰還與之旗鼓相當,就連現在基本掛掉的凡客還是服裝鞋帽品類當之無愧的“一哥”......可以算是一個百花齊放、群雄并舉 的“黃金年代”。
2011年-2015年初這幾年,物流服務商發展的格局也是一片大好。首先那個階段四通一達的服務是超級的差,再加上其體系的天生局限不能做COD業務; 宅急送倒是能做但服務也著實很差,因為其快遞業務每況愈下,左右支絀中配送業務也很難做好(還有個關鍵因素是宅急送每個地方上都是職業經理人,權限、投入度、個人能力......); 順豐價格太高,一開始還看不上這個掙錢不多還超麻煩的業務。
時代給了三種創業者以機會,他們也階段性地把握住了。
第一類人多是之前做快遞的,他們要么是堅持做自己同城、同省快遞網絡逐步被大快遞網絡蠶食而轉型,要么就是加盟了不太靠譜的全國快遞網絡,看不到希望轉而做起了落地配業務;
第二類人以前都是做報業發行的,一部分人比較早下海做個體經營,在報業逐步衰微之時選擇了新業務方向;還有一部分都是各省、各地有實力的國企大報的發行公司,雖然動作遲滯了些,但畢竟趨勢明顯,所以也積極謀求轉型。
第三類人多是做電視購物的,果斷轉型。
落地配在發展最好的時代每年都會開一到兩次年會,第一類人發起了行業聯盟,第二類和第三類后續也逐步融入。我入行之后就參加了2012年的山西會議、2013年的陜西會議、2014年的青島會議和昆明會議、2015年的內蒙會議......2016年以后好像就沒再辦了。
這個行業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最初的隱患是京東在2012年開始猛烈地自建物流團隊埋下的,北京的城區最先受到波及,郊區的配送站點差不多2013年底也都被直營了。其實我個人一直是不推崇直營終末端網點的,但不得不是說的是,京東的直營走的還真是果決且漂亮。因為京東可以說是抓住了最后一波站點大范圍直營的機遇。但京東這個做法一開始并不被大家看好,甚至有人還覺得京東短期就會退回來(給供應商送)。
2014年中開始到2016年,拉下帷幕的落地配行業的五次大收購和兼并,是行業的重構、洗牌也是無奈之舉。雖然從圈外人的視角看,電商發展的增速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銷售額、發貨量也節節攀升。
但從業者卻感覺越來越難做,為什么?可以簡要歸結為以下四點:
1.電商做大了全都跑去搞自建:先是京東,后來是唯品會、聚美,啥都整一套(實則有差別)。
2.運力太過零散,沒有定價權:別說定價權,連談判權都沒有。不過,這一兩年情勢開始逆轉了。
3.后入者無尺度低價攪局:總有人傻錢多,啥也不懂,看著眼紅,沖進來不怕死的(現在終于死得差不多了)。
4.快遞公司運力富余后開始覺醒:通達這幾年被雙十一給操練的啊,真心能力很強。 雙十一也就咬咬牙就過去了,平常日子缺貨,市場部就整點兒落地配填填倉吧。
上面那種慘烈的狀況,直到現如今差不多維持了2年。時至今日,回頭再看,不禁要慨嘆:在中國,新興行業的“半衰期”實在太短了。在美國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走出的行業發展曲線,被我們用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就給完全驗證了...... 這個問題真的值得我們的經濟學家、改革開放的領導力量好好反思(原標題:電商配送公司還有機會么?)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