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城市系列研究,將聚焦那些中產階級較多,或者中產們最愛前往的城市,除了以往的交通、人口、教育和財富數據,還將盡可能地加入消費、旅游、個性化觀察和景點數據,尤其是對當地商業生態和大眾生活質量的評測。首先從以下幾方面挖掘中國新中產趨勢:
一是交通運輸、人口流入流出和教育資源分布。
二是財富狀況,房屋租金、新房與二手房價格。
三是美女、酒吧、旅游消費和5A級景點。
四是商業生態環境,以及近年當地人對政府的評價。
02
南京
自從南京被冠上“新一線城市”的光環以來,各種爭議就從未停止,但不可否認的是,南京是近年崛起最快的城市。曾經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霸氣內斂,溫潤如玉,不像北京處處散發著“天子腳下”的皇城氣息,南京的氣質更類似一個世家子弟。
根據《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早在2016年6月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南京就被定位于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杭州與合肥、蘇州被定位于“Ⅰ型大城市”。消息一出,杭州不如南京的輿論四起。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重鎮,一直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論生活舒適,蘇杭為尊。
但南京現在消費不在蘇杭之下。南京的消費迅猛增長,根據當地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2009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增長16.6%。以當地常住人口計算,人均零售額在2014年接近5.1萬元,在江蘇各省市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蘇州,常住人口人均零售額,甚至比蘇州還要高。
南京是個吃貨聚集的城市,2016年12月20日,挖財發布的《2016 新一線VS一線城市信用報告示,南京刷卡吃喝消費排名全國第一。南京信用卡活躍用戶人均美食消費為7340元,成功超越北上廣。境外消費也不低,緊隨杭州、北京和上海,位列第四,年人均境外刷卡消費達到7351元。在信用卡信用方面,像南京和杭州這樣的城市,逾期數據甚至優于一線城市。
新一線城市的崛起,也是居民主動選擇的結果。根據第一財經新一線研究所數據,在2016年母嬰消費品排名前五城市中,在尿不濕、安全座椅、寶寶寫真和葉酸分類下,南京分別排名第四、第四、第二和第五。2016年南京媽媽人均母嬰總支出為3.42萬元,相比2014年上漲21.276%。母嬰消費可以說是消費升級最好的案例。除了經濟實力提升,對產品越來越挑剔,產品購買渠道增多、選擇也越來越豐富、媽媽爸爸們主動了解何為高品質產品,使母嬰消費升級越來越成熟。這樣的趨勢在南京、杭州、成都和武漢等城市越來越明顯,甚至已經蔓延到常州等二線城市。
作為小資城市特有的文化符號,南京多多。早在2013年,南京票房總收入為4.6億,占全省票房收入的23%,已經躋身全國十大票倉。電影、演出、K歌和閱讀氛圍在南京很有市場,先鋒書店、金陵書苑、貓咪咖啡書店和可一書店等倍受追捧。南京的棲霞寺,秦淮河,都是旅游勝地。新增的牛首山、大報恩寺景點增加旅游吸引力,黃龍峴、石塘人家等景點游客量節節攀升。
3月21日,領英發布“中國職場全球化指數”顯示,前七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新一線城市對全球化人才的吸引力不遜于北上廣深,南京與杭州、蘇州在同一陣營。在海歸人才流入流出比的統計中,杭州、南京超越了傳統的北上廣,分列第一第二。
從人口規模來看,南京的確可以被劃為特大城市,但從細分產業來看還有待進步,在創新上,南京與互聯網一線的杭州有差距。
首先是GDP,根據統計公報,2015年和2016年南京GDP均位于15個副省級城市第六名,而其GDP增速在2015年躥升至第二,僅次于杭州,卻在2016年跌至8%,名次也降至第五。盡管南京擁有蘇寧這樣的大型零售與電商企業,但無論是規模還是業態,都無法與站在互聯網一線的杭州相提并論。電子、石化、鋼鐵和企業等產業依舊是南京工業的主體,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065.8億元,重工業總產值10144.2億,比例高達78%。
在江蘇省范圍內,南京曾一度被蘇州和無錫超越,僅位于全省第三,直到2014年南京才超越無錫,這其中與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無錫過去以工業為主,同時是外向型經濟為主,出口所占比例在2008年之前非常高,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外貿出口阻力越來越大,地方經濟也受到沖擊,南京則以服務業為主,面向國內市場,受沖擊相對較小。加上青奧會的舉辦,加快南京的基礎設施建設,又明顯拉動了服務業增長 ,統計公報顯示,在2014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13%。
從南京城市工業發展史來看,曾經太重,需要變輕。
相關數據顯示,建國初期,隨著南京汽車制造廠、南京煉油廠、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的布局,南京成為一座重工業城市,化工、鋼鐵、汽車等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一度高達70%。
到了20世紀7、80年代,機械工業、電子儀表、建材水泥、輕紡、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逐漸發展為有規模的工業體系,GDP在全國基本排在前十。隨后的改革開放卻使南京失去了節奏,1982年首次跌出全國經濟總量前十,被無錫和蘇州趕超,1995到2000年間經濟毫無起色。
直到2001年,當地政府確定了“工業第一方略”,使南京制造業規模和從業人員大幅擴張,第二產業比重再次提高,工業總產值在此后的幾年中一直保持著20%以上的高速增長,成為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貢獻率始終保持在70%左右。2006年,南京在繼續推進“工業第一方略”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十大產業鏈”戰略,希望以產業鏈的發展作為新時期提升工業產業整體優勢的突破口。
好在,這幾年南京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以信息技術、智能電網為代表新興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石化、鋼鐵、建材等傳統制造業,2016年占比達到40%,同比提高3%,占據南京工業增加值的4.8%。
南京有便利的交通,高鐵便利度超過北廣深,僅次于上海。南京處在京滬高鐵和滬漢蓉客運專線上,杭州則地處滬昆高鐵與東南沿海客運專線上。從車次尤其是高鐵動車車次數量來看,南京以533趟車的優勢力壓杭州的426趟,超過北京、廣州和深圳,僅次于上海。同時2016年3月29日,南京成為高鐵樞紐的動車段,即動車日常檢修和維護基地。此前僅上海有如此待遇,南京、杭州與合肥均在管轄范圍內。南京動車段,將覆蓋南京、南京南、合肥男和徐州東等列車。
南京的交通實力雄厚。據第一財經新一線研究所數據,通過高鐵指數、高速指數、2小時交通輻射城市數和航空指數,測評出來的城市交通實力。得出結果為上海、廣州和北京綜合交通指數為86.67、82.91和81.68,排名前三。南京排名第四,超越成都、深圳和武漢三大交通樞紐,主要因為南京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中心之一,其2小時輻射城市數就達到了10個,是深圳的2倍。南京影響幅射到了安徽東部,對合肥都有很大的影響。
南京一直以來都是科教重鎮,根據2015年統計公報,南京擁有53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每年有超過25萬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南京的高校數量和在校人數均可進入前五。南京高等教育在長三角城市群里僅次于上海。
南京也有夢想,南大一度在國內聲勢很高,后來,你懂的,先是50年代被拆分一次,后來上升無路,現在再怎么樣也無法與北大、清華分庭抗禮。這不是南大的錯。
良好的工業基礎,便利的交通,各種產業的集聚,都是南京的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外來人口增長緩慢,科教轉化率低的困境。從工業基礎、教育基礎、交通基礎看,南京成為準一線城市,也不是什么太出意外的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在A股市場投機,很多人覺得A股市場是不講究邏輯的,因為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個股莫名奇妙的漲停,而且是連續漲停,許多不敢買的個股反而是越漲越好,越漲越高。反而自己買的
國內 1廣州推出租房新政:租購同權! 昨日晚間,樓市傳出了一則重磅消息:廣州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分析稱,這對于廣州樓市,廣州
財經365訊 高盛 分析了28種貨幣匯率與全球股指、油價以及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日元是“最靠譜的”避險天堂,其次是美元和瑞郎;新興市場貨幣、加元和澳元是“
股權市場大戲上演,遠遠超過1億元的小目標。 要看懂這出大戲,先得把時間定格在7月10日融創與萬達價值632億元的“世紀大交易”上。這次交易之后,融創更“重”,萬達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