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世界的外在形式怎么變化,其本質和規律都沒有變。
一個市場越成熟,其軌跡發展越接近正弦曲線。房市、股市、創業、投資,都是這樣。
每一條曲線都有兩個要素,一個是趨勢,一個是節點,掌握節點比掌握趨勢要重要的多。
先從愛因斯坦的一個著名公式講起:E=MC2。
這是他用一生的智慧的濃縮,極其簡練明了。
能量=物質X光速的平方。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可以轉化成能量。
深層次的含義可以是:能量才是這個世界的本源。
對有形的物質來說,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天體運行,都在不斷的運動,從而產生能量,對無形的物質來說,比如光、聲、電、信息、貨幣等等也是不斷流動的,也會產生能量。
那么能量以什么形式呈現的呢?就是“波”。
波是什么樣的?想想我們高中數學學習的正弦曲線吧: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波長,也代表著事物的一個完整發展周期。世間的一切有形、無形的物質都遵循這個規律,包括桌子、茶杯、經濟周期、房價、股市等等,只是周期和頻率各不相同,這其實是世界萬物的基本狀態。
如果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圖,就能明白它的根本性了:

一正一負恰恰是一個周期,也是一個整體。這是萬事萬物都逃脫不了的規律。
越是成熟的事物,其發展軌跡越接近這條曲線。
馬克思也發現了這條曲線,他在《資本論》中寫道:只要資本主義制度不改,經濟危機的根源就無法消除,而且經濟危機會周期地爆發,這種周期包括四個階段 :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如圖:

這條曲線,其實就是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
也就是說,無論是創業、就業、戀愛、交友、炒股、買房,你都要明白你當前所處的位置,和你即將面對的趨勢是什么,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什么外來經驗能夠直接拿來用的,關鍵看你當下所處的節點。
既然社會的本質是一種往前蔓延的波,那么究竟有哪幾種基本的波呢?
我認為可以分成兩大部分:
線上的信息流、貨幣流。(虛擬產業)
線下的產品流、人群流。(實體產業)
我們所從事的任何一個行業都離不開這四個業態,一個完整的產業更是缺一不可。當然每個行業的側重點不一樣,比如:
“信息流”以媒體、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產業為主;
“貨幣流”以銀行、互聯網金融等金融產業為主;
“產品流”以各種制造業、零售業等實體產業為主;
“人群流”以實體店、培訓、醫療、教育等服務業為主。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
線上的“信息量”和“貨幣流”是相輔相成,它們構成了虛擬經濟;
線下的“產品流”和“人群流”也互相映襯,它們組成了實體經濟;
線上的“虛擬經濟”和線下的“實體經濟”也是交相輝映的,形成了經濟主體。
然后,它們之間彼此交融,類似于DNA的螺旋式上升結構,這就是經濟發展的框架和邏輯。

這兩股流體一邊交合一邊延展,你上我下,或者我下你上,然后定期互換方位。
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線上的虛擬經濟和線下的實體經濟的關系與和諧程度,決定了經濟的健康和發展。
以前各國都在爭搶金融產業和互聯網產業,把制造業往國外扔,現在發現自己越來越空心化了,又回過頭來搶占制造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
顯然,當下就是實體開始上位的時刻。虛擬在上面發揮那么久了,必須輪到實體上位了,大家需要互換體位才能保持激情。這就是我們說的虛擬經濟過熱以及實體的回歸。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現在的線上產業(電子商務、互聯網)等等,都跑到了線下(實體店、商場)去搶占地盤,然后折騰了一下新概念,所謂的新金融、新零售、新制造無非就是這樣來的。
科技和金融,分別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核心支撐點。科技的本質是生產力,金融的本質是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然就會對生產力產生阻礙,這是我們初中就學到的原理了。
對于社會財富來說,科技和實業的作用是直接帶來增量;互聯網和金融的作用是優化存量、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增量增長。
所以當今世界,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只有兩個:一個是金融的核心華爾街;一個是科技的核心硅谷。
這一輪大變革其實就是實體的回歸,過熱的虛擬經濟已經讓世界在怠速運轉,接下來很多虛擬產業的泡沫被刺滅,我們必須要對這一變化做好充足的準備。
就像我們上面所言,一個市場越成熟,其軌跡發展越接近正弦曲線。房市、股市、創業、投資,都是這樣。
每一條曲線都有兩個要素,一個是趨勢,一個是節點。關于趨勢的問題,我們已經討論太多,這里就不再多探討了。實際上,掌握節點比掌握趨勢要重要的多,比如房價,都說長期來看是漲的,關鍵問題是房價的局部會有回落,那就看你對節點的拿捏是否精準。
下面我們就以房市最近的一個完整周期為例,看看節點是怎么產生并原形畢露的。
大家回想一下2015年下半年的經濟形勢,當時除了剛需族之外,房子基本沒有其他人買。那時流行的是創業,很多人奔赴在創業的最前線。
2015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后,有一個詞特別的火——去庫存。當時二三線城市房子的庫存量大得驚人,一些城市的去庫存周期甚至達到100個月。但是越是這樣,大家越不理會,很多人認為房地產就此歇火了,都在唱衰房地產,這就是所謂的買漲不買跌。
然后政府出臺了去庫存的政策,開始救市。現在來看,去庫存這個詞其實就是上一波樓市火爆的起點,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先是深圳、上海領漲,蘇州、南京、廈門、合肥樓市“四小龍” 跟上,然后杭州、武漢、廣州等城市的樓市都開始大漲……
大家這時才發現新一輪房價牛市到來了,于是很多人趨之若鶩,開始去搶房子,這就是2016年年底的情況。這時國家意識到房價的飆升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傷害,于是在2016年底,同樣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又說了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但是這個時候很多人依然扎堆去搶房子,認為搶到就是賺到,直到2017年的4月,各地相繼出臺了極其嚴厲的調控政策,比如“限購+限貸+限售”。但即便是這樣,也沒有控制住房產的火爆,于是上海又出臺了新房銷售要公證搖號的政策。這種政策很有可能被其他城市借鑒。
從現在開始,房地產的火熱行情一定會逐漸冷淡,進入一個低潮期。比如現在很多地方房子銷售量已經開始回落,隨之而來的就是價格的回調。當然,具體要看區域,但這就是趨勢。
當房子再次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之后,一定會再回到2015年底的那種情況,然后開始一個新的周期。
我們需要明白一點:房價既不可能無限制下跌,也不可能無止境上漲,而下跌和上漲之間的那個節點和政府的調節有很大關系,具體關系就是:市場的節點一定是緊隨著政策出臺之后的那么一點點。
具體這個“一點點”究竟是多少,那就是長期收看新聞聯播和關注國家動向之后形成的一種敏感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比如你在新聞上看到二套房貸的認定標準放寬、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甚至房貸利率也出現折扣的時候,往往就是拐點顯現的時候。
房市其實也是中國經濟的縮影,看似非常復雜,其實就是一個政策市場而已。其它行業也符合這個變化邏輯。總之就是根據政策調節找準市場“節點”,我們需要明白兩點:
1. 政策的出臺一定是遲于市場的。就是說只有等市場反映出問題的時候,政策才會出臺。
2. 政策的調控往往是矯枉過正的。就是說政府只要出手調節,往往出手都是比較重的,會把市場從一種局面迅速引向另外一種局面。
還是以房地產行業為例,當房地產過于蕭條時,國家可以通過降息降準、減緩推地節奏、限購寬松,甚至通過減稅、買房落戶等各種優惠政策把樓市刺激上去。
當房地產過熱,又可以通過限購升級、增多土地供應量、學區房的含金量、提高利率等各種政策工具把樓市的流動性瞬間凍結,使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暫時趨緩。
如果你能拿捏住這兩個規律的微妙邏輯,基本上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投資的機會。
如果通俗一點概括:關于買房只要記住一句話,就永遠都不會出錯,這句話傻瓜都能立刻學會并應用。那就是:國家讓你買你就買,國家讓你不買你就不買。
因為國家一定是逆市場而行的,當市場過熱、大家不顧一切的去買房的時候,國家為了穩住經濟環境,一定會出臺打壓政策打壓房價,比如當下,這個時候搶房的人一定都是接盤的。大家越爭著買,你就越不要買,要響應國家號召。
當房產市場蕭條、大家都不再去買房的時候,國家為了刺激經濟、去庫存,一定會出臺政策支持大家去買房。這個時候去買房,一定是低谷時期進入的,是抄底時期。大家越不想買,你越要出手,這才是真正的買房好時機。
其實,所有的投資要訣都是一樣的:當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當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股票就是低點買進高點拋,低點一般人恐懼不敢買你就要買進。高點股票漲了別人貪婪想都掙一點的時候你就可以先跑了。
其實和中國商圣范蠡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逆周期商業思想是一樣的,在澇的季節,就要開始準備旱天的時候所用的車;在旱季就要準備有水的時候用的舟了。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也提到: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意思是趁價格上漲時,要把貨物像倒掉糞土那樣趕快賣出去;趁價格下跌時,要把貨物像求取珠玉那樣趕快收進來。
在抽絲剝繭、洞察大眾行為之后,要逆人性而動、逆大環境而動、逆大多數人而動,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那得利的極少數人。
“華爾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說過:“投資中的最大敵人,很可能就是其自己。”因為投資就是跟人性博弈的過程,最強的對手一定是你自己。一旦你戰勝了自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所謂:人取我予、人棄我取。通俗一點說就是:別人不要的東西你拿來,別人想要的東西你就給予。眾生之所求,正是你所舍。看起來是一種施舍和慈善,是無我,卻也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投資,是大我。
最終,一切有形資產都是身外之物,你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格局才是自己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