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曾經拍過一部動畫片叫《料理鼠王》,講的是一只酷愛廚藝的小老鼠,在戰勝各種困難后,終于和自己的人類朋友一起美夢成真的故事。
絕對是一個挺荒誕的故事架構,頗有些弼馬溫看管蟠桃園的味道,但整部電影看下來,卻沒有半點兒荒誕、違和的感覺,反而讓人感到很溫馨,很勵志。這似乎是美國人拍攝的同類電影的一個共同特點。其實,要達到如此效果,也并非什么天大的難事,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比如,故事的結局一定要美好,要讓觀眾——尤其是小朋友——感到舒服,絕對不能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再比如,故事中設置的人物,形象要生動而正面,或可愛、或睿智、或勇敢,最好還都挺幽默,而且,命運要足夠曲折,但最終又能迎來曙光,這樣,不但人物形象有深度感,便于主題烘托,而且也利于有代入感的觀眾,充滿生活下去的希望。另外,無論是形象設置,還是細節的處理,都要講究邏輯。
這部《料理鼠王》在形象設置和細節的邏輯處理上,還是很耐琢磨的。
比如,那只愛廚藝的小老鼠,其形象設置的基礎就很講究。鑒于老鼠擁有總是比人更知道哪種食物更美味、更健康的本領,再加之其善于“偷窺”的習性,“老鼠大廚”這個形象,也就具備了基礎可信度,其偷師學藝最終成才也是順理成章,正如豬八戒必定貪吃、最終加封凈壇使者一樣,若換成別的什么動物,這個形象的說服力,肯定就要差許多。
再比如,影片開始時,老太太在家里發現了那只小老鼠,恐慌之下,一通亂打,結果打出了一大窩老鼠,老鼠們倉皇逃竄,一番天翻地覆之后,自然引出了“老鼠大廚”的另類“鼠生”。“只要在家里發現一只老鼠,那就說明還有一群藏在陰暗處”,這就是生活的真實邏輯。老鼠是群居動物,在這個世界上,孤獨的人常見,但孤獨的老鼠,真不多見。于是,這只另類的、孤獨的“老鼠大廚”,當然就更像人了,聽得懂人話,辦得成人事,但在絕大多數的人眼里,“鼠大廚”再“孤獨”,它仍是一只不孤獨的老鼠。就此,這個超現實的故事,也就產生了現實的指向意義。
另外,還有一處細節,也幾乎徹底復制了現實。當高檔餐廳里有老鼠的秘密被公開之后,餐廳立即就倒閉了。顯然,這既是對現實的忠實反映,也是對現實的批判,并通過這種批判,為觀眾勾勒出一幅超現實世界應該有的完美圖樣,并希冀以此帶給觀眾一些哲學上的啟迪。這樣的設計路徑,顯然是有其內在邏輯性的。
但是,電影有電影的邏輯性,生活有生活的邏輯性,兩者有相通的時候,當然也有絕不能混淆的時候;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一只老鼠“烹調”出來的高湯,在現實生活中很現實地生活著的人們,大概沒人愿意品嘗。
因此,“只要在家里發現一只老鼠,那就說明還有一群藏在陰暗處”的邏輯,以及發現一只老鼠就要倒閉關門的邏輯,既適用于這部電影,也必須適用于現實生活。所以說,有人強調“記者在海底撈臥底4個月才發現一只老鼠”,言外之意指這家店“已經很不錯了”,“還值得信賴”,就真的有點兒沒有邏輯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既不懂老鼠的邏輯,也缺乏人類現實生活的邏輯:一個剛剛入職的生人,但凡腦筋正常點兒的,怎么能、怎么敢拿著手機四處搜尋老鼠亂竄的畫面呢?那不是找打嗎?總歸要混熟了人頭兒,才能放心大膽地干。
這才是真實生活的本色邏輯。不幸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視這種邏輯的人實在是比較多,這就難免使原本很現實的現實生活,總籠罩了一種超現實的色彩。在這種迷茫色的籠罩之下,人們總熱熱鬧鬧地伙在一起,也難怪連老鼠都會“孤獨”起來。(原標題:木木:孤獨的老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