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萬得通訊社綜合報道,監管大年之下,國內市場或注定要迎來小年。近期,“一行三會”密集發聲,盯防重點領域風險、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治理保險市場亂象,堅持引導行業回歸風險保障本源。多舉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監管風暴之下,股債商的行情也頻頻讓投資者措手不及。
央行、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等部門近日密集召開會議,明確2017年工作重點,多舉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掀起了一場金融監管風暴。
其中,銀監會表示,將深入排查銀行業各類風險,密切盯防重點領域風險;證監會稱,當前要結合資本市場實際,準確研判各種風險,逐項細化分解。保監會則明確,要突出責任擔當,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治理保險市場亂象,堅持引導行業回歸風險保障本源。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最新的評論文章中稱,金融監管趨嚴實質上表明宏觀政策悄然轉向,淡化穩增長短期目標,著重降低金融風險;不要有周期幻想,也不要擔心經濟增速大幅回落,需要有底線思維。
上周五5月5日,股債商再度上演“三殺”劇情。A股滬指險守3100點,大跌0.78%。債市方面,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6收盤跌0.07%,盤中最大跌幅0.25%;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6收盤跌0.10%。商品方面,鐵礦石期貨主力收盤大跌7.5%,橡膠跌5.5% ,焦煤跌4.9%,鄭醇、滬鎳、熱卷、焦炭、玻璃跌超3%。
至此,股市連續4周下跌,債市全線持續“撲街”,鐵礦石今天跌幅超過7%,刷新5個半月低點。這說明整個資本市場的一致性預期正在強化,錢在加快出走。
就此,國內國外的各路大佬也針對當前的金融監管撰文發表各自觀點。
任澤平在最近的關于金融去杠桿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是公共政策的兩大工具,其目的是不一樣的,金融監管是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宏觀調控是為了逆周期調控、實現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但是,有時金融監管也會影響甚至誤傷實體經濟,被動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當前的金融去杠桿在主觀上是為了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客觀上也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一定壓力。
4月份以來監管層對“三套利”“四不當”等行為開始加強監管并進行專項檢查,要求穿透底層資產,一一對應。但由于同業業務由來已久、一時難以厘清,而且銀行對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的新規不明朗,天然的反應是什么都不做,忙著補授信、調存量,導致新業務停擺,進而誤傷實體經濟。
現在可以明顯地看到債券收益率的大幅上行,相當于事實上加息。而從估值的角度看,長端債券收益率基本在歷史均值水平上,而且債券市場不斷有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4月共有154只債券取消和推遲發行,涉及規模達到1406.63億元,數量和規模已與今年第一季度相當。商業銀行負債和資產縮表導致信用創造收縮,相當于宏觀調控收緊。
任澤平還在報告中進一步分析,如果2季度保持金融去杠桿的高壓,預計2季度信貸社融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落,考慮到1個季度的時滯,3季度投資和經濟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調。
因此,如何在金融去杠桿、防化金融風險的同時,防止誤傷實體經濟值得重視:1)區分“以錢炒錢”的投機套利行為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是關鍵。2)按照宏觀調控的“丁伯根法則”,面對多目標,應采取多工具,比如,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沖金融去杠桿引發的貨幣收縮效應。3)去杠桿有助于金融穩定,但要防止運動式突襲式,防止“放亂收死”,要“又紅又專”。
姜超也在周末的研究報告中,分析了當前的金融監管。他指出,過去幾年,許多中小銀行,保險、證券和信托公司都以50%以上的速度在擴張,這對于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是巨大的風險,也是當前監管的重點針對對象。而傳統的商業銀行有資本充足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約束,根本不可能高速發展,因此監管的重點其實就是約束投資銀行的發展,尤其是逃避監管的金融同業業務,把金融業的杠桿降下去,把超發的貨幣收回來,迫使金融業發展向實體經濟回歸。
他還進一步分析,2011年歐債危機的本質就是影子銀行的過度發展。影子銀行賺錢容易賠錢也快,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歐洲銀行業損失慘重,被迫收縮信貸并拖累了經濟發展。而現在促使歐洲回升的力量也正來自于金融去杠桿。危機之后歐洲當局加強金融監管,大幅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使得依賴于資金杠桿的投資銀行業務受到嚴格約束,倒逼歐洲銀行紛紛向傳統商業銀行轉型。
姜超還認為,當前的中國股市之所以還在半山腰,就是因為金融業出現了過度繁榮,扭曲了資金配置。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讓金融市場有效配置資源,而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打破金融機構的剛兌魔咒,只會制造泡沫的金融機構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一定要讓一些發展失控的金融機構破產關門,老老實實回歸金融業的本質——為實體經濟服務。
近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在研報中給出了類似觀點,即監管政策短期內將迫使國內的周期繁榮面臨結束的可能。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表示,受到政策收緊影響,中國周期繁榮正在接近頂點。高盛也認為,雖然監管政策明確針對金融過剩和市場炒作,但難免會波及實體經濟。
高盛認為,當前的金融監管可能帶來兩個可能:一方面,若監管政策成功解決金融過剩和市場炒作,只會引發暫時性的市場波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資產評級可能進一步上升,因為尾部風險下降、生產率提升。另一方面,如果監管造成“信貸大潮”衰退,將導致實體經濟增長短期內顯著放緩。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預計中國資本流出會再度出現,人民幣也會重回貶值。
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認為,受到政策收緊影響,中國周期繁榮正在接近頂點,但中國國內投資增長和PPI數據只是緩降。這表明,政策影響被強勁的外部需求增長抵消,意味著今后將迎來溫和增長而非急劇下滑。
4月份,中國工業生產增長7.4%,三月份為7.6%。PMI指數繼續走弱,3月份達到32個月新高54.2,4月份降至53.8。此外,4月份日均煤產量減少也表明本月發電增速較弱。
大摩預計,今年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同比下滑至9.1%,背后的部分原因是材料價格漲幅較弱。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可能走弱,因為一季度政府需求增長超預期意味著今后需求或變少。在房地產投資方面,盡管銷量下降,但由于收緊政策滯后,預計房地產投資可能會繼續上漲。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廈門金磚峰會,關于深化金磚伙伴關系的主題已經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討論。雖然還不能說已經達到了認識上的完全統一,但理論共識的面越來越大卻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加息后港幣卻連續貶值。中國香港采取的是聯系匯率制度,港幣緊緊盯住美元:一方面,香港在發行港幣時都有美元做“背書”;另一方面,為了保證港幣匯率的穩定,金管局設置
舊的融資體系和拿地規則同時發生改變,在融資和拿地能力的雙重考驗下,房地產業將結束“春秋時代”,正式走進“戰國時期”。春秋尚崇周禮,戰國全憑實力。大公司吞并爭霸、小
把任澤平很長一篇文字的段落連起來看,大致意思應當是:“美歐英央行集體轉向鷹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持續復蘇”,而“中國經濟仍在波動筑底,不具備貨幣政策持續收緊的宏觀周期
事件:6月官方制造業PMI51.7,預期51,前值51.2.6月官方非制造業PMI54.9,前值54.5. 點評: 1)核心觀點:6月PMI為51.7,較上月提高0.7個百分點,為今年次高。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