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作者 喜樂阿。
如果所有的風口都注定衰亡,相信電商不會。但同樣地,這個領域的真相值得所有從業者嚴正以待。
曾問起過很多創業者創業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殊途同歸:變。近兩年風口此起彼伏,直播,共享經濟,新零售,撒幣,區塊鏈……唯一不變的似乎就剩下變化了。
艾瑞有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預計能達到6.1萬億元,較去年增長29.6%。6.1萬億元,這個數字意味著依舊將有數不清計的人想在這個行業里闖出一片天地。
如果所有的風口都注定衰亡,相信電商不會。但同樣地,這個領域的真相值得所有從業者嚴正以待。
2018電商新格局:巨頭對抗之下,小公司要贏只能獨辟蹊徑
談及電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巨頭霸占市場份額之下,創業公司唯有更為細分、垂直化才能找到一席之地。對此,中國電商委執行主任兼任秘書長蘇軍也頗為認同,其表示,像拼多多這樣利用社交的商業模式找到了屬于它的生存空間,但又不足以威脅電商第一梯隊,這一點值得借鑒。
要說起近兩年零售業的趨勢,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是其中之一,而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則是來源于消費者已不僅僅滿足于互聯網帶來的高效率,在如何滲入線下、提供高質量的用戶體驗變成了創業公司競爭的核心點。蘇軍則認為,2018年線上線下大戰即將硝煙彌漫,或許會出現行業整合現象,傳統零售企業很可能會兼并收購同類型公司,線上線下的真正融合將在2018年正式啟動。
那么究竟什么是零售?什么是新零售?電子商務在其中承擔了什么角色?
7-11的創始人曾說過,零售的本質是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朗然資本創始合伙人潘育新表示,新零售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業態。數據驅動、消費者體驗為中心、泛零售。只是要通過數據驅動要了解需求,并且要滿足它,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未來是一體的。
毫無疑問,零售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電子商務也不例外。在第六屆“電子商務年會”上,生鮮電商、跨境電商、便利店、醫藥等電商細分領域被創業者著重敘述。整個零售、電商業內在資本助推下,多少都催生了不少泡沫,大家也越來越浮躁。究竟該怎么做好電商?或許接下來的內容能為你解惑一二。
生鮮電商的黃金時代已來?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消費洞察報告》,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391.3億元,將近1400億元,同比增長59.7%。這么大的市場足以吸引創業者前赴后繼,也足以讓他們忍不住期冀,也許自己就是那個幸運兒?
然而,燒錢、盈利難、一輪又一輪的洗牌,是生鮮電商呈現在外的固有特征。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曾有一組數據在業內流傳極廣: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盈利,另有7%巨虧、88%虧損、4%持平。
有人說,2018年不同了,生鮮電商的黃金時代來了,生鮮電商平臺扭虧轉盈不是夢。真是如此嗎?
截止至今,生鮮的滲透率僅2%左右,而生鮮電商被稱作是電商細分市場上的最后一片藍海,更是有從事生鮮電商的創業者發出疑惑,“我們可以看到生鮮電商就是一個大寶藏,但怎么也找不到打開寶藏的鑰匙。”蘇軍認為,參照盒馬鮮生的案例,或許生鮮電商如何更好更高效更高質量的做到線上線下融合,才能搶得先機。
在眾人都在拼命往馬云所提的新零售上靠攏時,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曾斌卻提出了“近場零售”的觀點。追溯零售業可以發現,從一開始便利店的出現解決了消費者線下購買的1公里難題,到現在無人零售解決了消費者最后10米;從一開始淘寶的兩到三天收到貨物,到京東的當日送達,再到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的一小時達;這些都在敘述近場零售的趨勢和不可替代性。
除了近場零售之外,曾斌還認為如何滿足消費者的生理性需求(比如,衣食住行)和體驗性需求也是企業的制勝法寶。曾斌認為,現在消費者的體驗式需求已經越來越強,需求變化也越來越快,平臺需要提供的是占據消費者時間越來越少的服務。
京東到家-達達的創始人蒯佳祺在接受采訪時也同樣提出過一個觀點:未來生鮮電商領域如果不能做到一小時達的企業很可能被踢出局。
如何做到一小時達?答案或許聚焦在供應鏈和物流上。從巨頭的布局來看,阿里和京東都不斷在供應鏈和物流上做投資,而在生鮮領域,做好供應鏈和配送也更為重要。曾斌透露,每日優鮮也利用大數據自建了供應鏈和物流體系。
食行生鮮的創始人兼CEO張洪良也尤為認同這一觀點。其表示,食行在2017年中9次登上易觀數據的生鮮電商日活排行榜第一,這個成績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做好了供應鏈的管理建設。
此外,張洪良還認為作為一家生鮮電商尤其要看到零售的大智慧,也即,關注用戶體驗、不貪小利和不被虛榮指標綁架。“生鮮是一個密度生意,不是拼命的大海扎針,獲客當然重要,當然如果把客戶扎扎實實的服務好,提升年度,才是本質”,張洪良稱。在接受采訪中,張洪良還提到,目前生鮮電商遠還未到行業整合的階段,未來一段時間內依舊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
注:截至目前,每日優鮮已經完成了7輪融資,2017年12月傳出已完成5億美元的D輪融資。曾斌也曾對外公開表示過每日優鮮已經實現一線城市整體盈利,其中北京地區盈利最多。除此之外,每日優鮮旗下的每日優鮮便利購(無人貨架)也于去年年底宣布完成2億美元的A+B輪融資,騰訊和鼎暉分別領投;并完成了18000個優質點位的覆蓋,經營品類包括水果、零食、冷飲、熱飲、餐食等。
食行生鮮已經于2017年9月宣布完成了C+輪融資,并在蘇州實現了盈利,預期上海也將實現盈利。食行生鮮目前擁有2300個社區(上海站點約為1300個)自提站網絡,服務160萬的用戶。
便利店之間的戰爭
2016年或許還有人在談論如何做第二個7-11,2017年無人零售風口頓起,傳統便利店一下子遭受沖擊。有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的無人便利店已經超過60家,幾十家VC/PE入局,吸金數十億人民幣。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無人零售市場(含販賣機)交易規模保守估計將接近200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650億,三年復合增長率在50%左右。
全時作為中國便利店的老兵,成立于2011年,截至2017年已經拓展了11個城市。其總經理楊波表示,便利店作為零售離不開三點:人、貨、場。其中,人即消費者,便利店企業需要站在消費者角度提供服務,需要考慮到消費者的年齡層次、到店停留時間、便利店輻射距離和產品。
此外,楊波還提到了創新問題。其認為,便利店要做到創新有三點。第一,單品管理;第二,PB(Private Brand)產品(自有品牌商品或中間商品牌商品);第三,供應鏈建設。
楊波認為,未來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包括大數據的到來,如何和實體經濟進行深度結合,對便利店來說是一個基于信息化、系統化、數據化的改變,這一定是未來的便利店的發展重點,并非只有渠道,線上和線下完美融合才是共贏。
事實上,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是否是一個偽命題一直是眾人討論的關鍵點。2017年12月,每日生鮮便利購宣布完成2億美元融資;2018年1月17日,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宣布完成8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可見資本依然青睞這一風口。
其次,行業是否已經到了行業整合的分水嶺也一直頗受關注。2017年9月,無人貨架“果小美”宣布與主打智能零售貨柜的“番茄便利”實現戰略合并,成為業內第一起合并案。之后猩便利收購51零食、便利蜂收購領蛙等消息紛紛傳來,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無人貨架已經形成三足鼎立(猩便利、每日優鮮、果小美)狀態,而背后的推手就是資本。
但回到商業本質上,不管是無人便利店還是無人零售,還是傳統便利店,最終還是要實現盈利。此前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甘劍平曾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零售不分新或舊,回到商業本質,如何運用自己的模式實現盈利才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電商出海走出去的絕招:打響中國品牌
有數據顯示,在國內147家電商平臺中,其中有46%的平臺已經開展了海外業務,34%也有計劃拓展海外市場。在我們談論“走出去”的時候,已經不單單是資本走出去了。據了解,在電商出海的國家中,俄羅斯、巴西等國家成了電商平臺的熱門之選,而俄羅斯也成為一帶一路中購買中國產品最多的國家。
俄羅斯電商平臺Umka中國區副總裁Sofia表示,俄羅斯的人口接近1.5億人次,而電商滲透率僅為1.5%到2%之間,還處于萌芽階段。但調查發現,俄羅斯的人均購買力很強。月收入在10萬盧布以上的家庭,網上采購的行為越明顯,男性用戶占比49.6%,女性50.4%,年齡段聚焦在18歲到40歲的青壯年。
根據2016年俄羅斯全年網上交易額統計,本地電商占比78%,跨境電商占比22%,而在跨境電商中僅有52%的產品來自中國。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供應鏈還未真正進入俄羅斯的主流消費市場,中國品牌在俄羅斯市場以電商形式的占有率只有15%不到。
在網購中,調查顯示,俄羅斯人更熱衷于使用PC端,其用戶數占比超過80%,移動端僅占18%。Sofia認為,這種發展趨勢和中國很像,從PC端轉為移動端,對中國品牌來說是一個絕佳機會;而決勝點就在于如何做好供應鏈,讓俄羅斯本地享受到“中國京東式”的服務。Sofia介紹,Umka的定位是讓中國企業更加品牌化,為俄羅斯消費者提供中高端服務,給當地消費者帶來越來越快的高質量服務體驗。
除此之外,她還指出,作為一家跨境電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本地化。Umka就是一家本地電商,核心團隊80%來自俄羅斯籍,從技術、運營、倉配、客服等哥哥緩解都做到100%的本土化。未來1到1年內,Umka計劃將至少2000家中國優質品牌直接進入俄羅斯的主流市場。
中國制造網副總裁李麗潔同樣強調了電商供應鏈這一問題。她表示,電商已經從純粹的平臺正式走向供應鏈,甚至不僅是供應鏈,在前端也需要和實體的經濟及企業做深度的合作。
李麗潔也提到了中國企業品牌化的問題,這一點在跨境電商中同樣重要。她認為,純粹把中國的產品以便宜的價格出口到美國等海外國家這個模式已經越來越行不通,唯有打響中國本地品牌,去掉中國低端制造,才是長久之計。
目前,中國越來越多的跨境的企業已經意識到,要做的不僅是連接中國制造,跨境電商也要拓展自有品牌和聯合推出品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