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是否還記得,國民老公王思聰和聚美優品的創始陳歐有一個著名的“吃翔”賭局。在2017年中,陳歐斥資3億元收購街電60%的股權并且出親自擔任董事長后。一向“多管閑事”的王思聰第一時間在朋友圈發消息,他說共享充電寶能成“他吃翔”。這個“賭局”在創業圈引發了很多的討論,也在客觀上推動了共享充電寶的發展。一時間,共享充電寶成為了共享單車以后的新“風口”,資本紛紛進行投入,這些企業真的要感謝王思聰!但不到一年,樂電、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等多家企業就相繼倒閉。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我看來,共享充電寶的本質就是租賃模式。實際情況就是:商家提供小一塊地方,平臺準備一個裝有充電寶的機器,用戶掃碼去租充電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共享充電寶企業走向清算?根本原因在于模式不靠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陳歐的“勝算”不大了。下面可以具體分析一下:
充電不是剛需
在分析需求的時候,比如衣食住行是我們所必需的,通常把這一類需求叫剛需。滴滴、摩拜為什么風生水起?因為他們在解決出行的問題,出行就是一種剛需。所以資本非常看好他們,愿意給他們巨額的資金支持。而充電不是必需的,尤其是你不一定需要在吃飯或者逛商場的時候去充電。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使用的頻率比較低。頻率低就會導致資金回收的周期會很慢。
單價太低,閑置太多
每次使用充電寶的費用大概是1元錢,而每天使用的頻率都很低。上班族一般平時會在公司充電,一般手機在不用的時候都是插著充電器。那么到了周末一般也會充好電再去外面,沒有電的時候其實并不常見。如果需要充電一般也會自備一個充電寶,隨時攜帶也并不麻煩。本來商家就一般是周末人比較多,平時大家多在辦公室和家里。所以這里面的閑置時間會很長,這樣算下來一個月收不了多少錢。
維護成本比較高
這里包括幾塊維護成本:一方面是商家的維護成本,你放個機器在這里,而且這些充電寶本身也需要充電,你總得給商家一些費用,這就是一筆固定的成本了。另一方面是人員的維護成本,這些充電寶你總得保證它可以正常使用,如果都是壞的這個事情就沒法做了。所以要有人員定期去檢查充電寶的情況,這也是一塊成本。此外,還是充電寶的損壞率,可能有些充電寶因為各種原因壞了,這個就需要更換,也是一個不小的成本。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