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名家頻道: 課堂 / 熱點 / 戰略 / 視頻 /
  • 大而不強!中國和世界制造強國差距在哪?

    2017-05-16 09:16 寧南山

中國制造大而不強,這句話是對了一半,的確有的中國制造產量非常大,營業收入也非常高,但是產值和利潤都非常低,這個是事實。

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手機份額占到世界48%,也就是人類每買兩部手機,就有一部是中國品牌。但是如果論產值和利潤,中國手機可就占不到48%了。量比別人大,收入卻比別人低,收入都比不過,產值和利潤更是比不過,這個就可以稱之為大而不強。

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國民,我們要正確的理解大而不強這四個字:

中國是全產業鏈國家,大而不強是和本行業全球最強者比較。

智能手機是個例子,我們說大而不強是和本行業最強的美國和韓國比較,但是比起其他國家我們是既大又強,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在產值和利潤上超過我們,我們是世界第三強。

再比如工程機械,這也是我國被普遍認為大而不強的產業,英國KHL集團旗下的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雜志公布的2016年全球工程機械50強,中國企業加起來銷售收入占全球10.6%,從工程機械產業獲取收入能超過我們的只有美國和日本,我們是世界第三,德國工程機械公司的收入占全球9.1%,雖然收入低于我國,但是其產值應該高于我國,也可以排我們前面,那我們就是全球第四。

工程機械在國內網絡應該經常被黑不如美國日本歐洲機械,但是我國再怎么差也是全球第四,還是那句話,全球發達國家都有24個,我國排世界第四其實已經不錯了,只是我國是朝著超級大國去的,世界第四顯然不能滿足我們的追求。

大是強的基石,先有大,然后才會有強,有了高的產量,有了高營業收入作為基數,才有可能有高產值和高利潤,你的營業收入只有一個億,怎么可能創造三個億的產值,一個億的利潤呢?

我國凡是領先世界的行業和企業,在本行業一定是營業收入最高行列,反之我國凡是沒有發展起來的產業,其特征都是營業收入非常低。

我們今天從數據來看看,中國哪些行業和世界的差距最大,我們主要從觀察中國進口的工業產品金額,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應該把哪些產業的國產化排在最優先的地位。。

2016年中國進口總額為15874.8億美元,當然這里面大約三分之一是各種礦物原料和食品,例如2016年我們進口了各種水果和干果 57億美元,糧食和食用油438.6億美元,也就是我們花了500億美元左右進口食品。和食品相比,我們進口的礦石原料和石油天然氣更多。

2016年中國進口了鐵礦石576.6億美元,銅礦206.7億美元,煤141.5億美元,原油1164.7億美元,成品油111.4億美元,燃料油26.4億美元,天然氣164.9億美元。也就是我們花了差不多2200億美元進口各種礦物原料。

另外還買了原木162.1億美元,固體廢物180.1億美元等等。

要搞清楚我們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還是要看工業制品的進口,2016年,中國進口工業制品為11773.3億美元,占了進口額的74.2%。

我們看下進口的工業制品里面,有哪些是進口金額比較大的商品,這樣我們也可以知道,中國最應該在哪些領域盡快完成產業升級,實現進口替代。

第一大進口工業品是集成電路,2016年進口了2271億美元,占了整個工業品進口總額的19.3%,差距到底有多大?

2016年,中國第一大半導體公司海思半導體銷售額為303億人民幣,按照6.9的匯率,43.9億美元,而世界第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營收為549.8億美元,相差12.5倍。

當然,海思是純設計公司,沒有工廠,和英特爾這種設計+制造的IDM比不公平,那么我們就把海思和世界純IC設計第一名高通比較,高通2016年營收為154億美元,是海思的3.51倍。

實際上,海思的芯片設計還是基于ARM的架構,中國真正算得上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龍芯,2015年銷售收入只有1億人民幣,和英特爾是1000倍以上的差距。

芯片制造領域,中國第一大制造商中芯國際2016年銷售額為29億美元,世界第一大制造商臺積電2016年銷售額創紀錄為297.65億美元,差距為10倍。

芯片封裝領域,中國第一大封裝廠長電科技2016年銷售額191.55億人民幣,世界第一大封裝廠日月光2016年營收為628億人民幣(2017年4月底按照新臺幣:人民幣=4.377:1的匯率),差距為3.28倍。

我們再看看上游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半導體生產設備不只是用來生產電子產品用的芯片,我們的LED燈,太陽能產業同樣也需要。

全球第一大企業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2014年營收79.4億美元,而中國的龍頭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兩大研究所四十五所+四十八所加起來營收為8.09億人民幣,相差63倍(2014年匯率按照6.4)。

看了上圖,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壞消息是半導體生產設備我國世界市場占有率只有1%;

好消息是半導體生產設備世界上的主要玩家也就是美國,日本,荷蘭三家,其他國家都是渣渣,我國努把力就可以混到世界第四。

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呢?

在芯片設計這個環節,我們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3.5倍;

到了芯片制造這個環節,我們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10倍;

到了芯片生產設備這個環節,我們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63倍。

這說明什么呢,只有我們的下游國產需求方強大了,才能帶動上游的發展。

再說直白一點,如果海思,展訊,中興微電子,華大,大唐等等這些IC設計公司發展不起來,那么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這些制造企業也就發展不起來;

如果中芯國際,華力微這些制造企業發展不起來,那么更上游的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等半導體生產設備供應商也別想發展起來。

中國進口的第二大工業品是汽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2016年進口746.1億美元,占工業品進口的6.34%

我們就查世界五百強數據,2016年財富世界五百強公布世界營收最高的汽車公司德國大眾營收為2366億美元,世界第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收入為2365.9億美元,幾乎不相上下。然而中國最大的汽車公司上汽集團收入是多少呢?1066.8億美元。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2.22倍。(數據來源:http://rjhui.cn/bEsg)

然而上海汽車集團的營收基本來自合資品牌,我們以2017年第一季度為例子,上汽集團總共汽車銷量為大約165.6萬輛,其中上汽自主品牌汽車(不計算五菱)銷量只有11.8萬輛,比例為7.13%,而大眾,豐田等幾乎100%都是自主品牌。

如果按照自主品牌產量對比,2016年銷量最高的自主品牌公司長安集團128萬輛,而世界第一是大眾的1031.3萬輛,世界第二是豐田汽車1017.5萬輛。

中國最好和世界最好相比,差距是8倍,全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的2016年銷量之和為1052萬輛,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豐田的1017.5萬輛和大眾的1031.3萬輛。也就是說,一個豐田或者一個大眾等于全中國的自主品牌銷量之和。

我們再看下汽車零部件,2016年按照福布斯的世界汽車零部件廠家百強榜,世界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公司是德國博世集團,營收448.25億美元;

而中國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廠家是延峰集團,營收112.42億美元,差距為4倍。但是請注意延峰集團是做汽車內飾的,技術含量嘛有點尷尬。

全球汽車零部件前100名只有兩家中國公司,還有一家是中信戴卡,營收24.3億美元,和第一名的差距是18.45倍。

不過大家也別灰心,我國汽車零部件很多是在某集團下面的,比如山東濰柴的柴油發動機,就是濰柴集團下面的子公司,比如比亞迪自產自銷發動機,奇瑞同樣自產自銷發動機,同樣的還有浙江萬向集團,萬向不只是做汽車零部件,因此沒有進入這個排名。

我們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是儀器儀表,2016年總共進口449.6億美元,我國尤其是科研領域,非常依賴從國外進口高端科研設備,雖然國產儀器儀表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總體來說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實驗室的高端科研儀器還是依賴進口。

2016年我國儀器儀表整個行業的營收才9355.4億元,而進口就有3000億人民幣以上,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我們進口的第四大工業品是初級形狀塑料,2016年進口413.2億美元,這個可能是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初級形狀的塑料包括各種以聚開頭的化工品,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環氧樹脂,聚碳酸酯等等。

初級形狀塑料里面有沒有高科技產品呢,當然有,但是總的來說,這是個低端的工業產品。

2016年我國進口了2570萬噸的初級塑料,其中聚乙烯994.3萬噸,那么聚乙烯產品我國是從哪些國家進口呢,是以中東及東南亞國家為主,其中伊朗占比28%位居首位,沙特占比26%,位居第二,阿聯酋占比18%,位居第三,接下來是新加坡,泰國,卡塔爾,基本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再比如聚丙烯(包括丙烯-乙烯聚合物)2016年進口了457萬噸,聚丙烯最近七八年國內產能大幅增加,2010年我國進口依存度(進口量占消費量比例)還高達34%,2015年已經下滑到了16%。我國進口的三大來源國是韓國,沙特,新加坡,其中韓國進口較為高端,主要用于電子制造業用。沙特進口基本通用料為主,便宜。新加坡進口用來做人造纖維等。

這個我國進口第五大工業品是顯示面板,2016年進口總額為318.5億美元,由于前面的初級形狀塑料和儀器儀表都是個大類,所以也可以說液晶顯示面板是我國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

2016年我國第一大龍頭企業京東方營收是688億人民幣,2016年世界第一大顯示企業三星顯示的營收是1632億人民幣(按照韓元兌換人民幣165的匯率),差距為2.37倍,上游的差距更大。

中國進口的第六大工業制品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2016年進口了278.3億美元。

大家可能在想這是個什么玩意兒,它包括工業和民用計算機及其零部件,例如硬盤,硬盤驅動,計算機,光盤驅動,顯卡,聲卡等等。想不到這個東西進口了這么多吧?

我們當年玩臺式機的時候就在想,主機+顯示器,就機箱是國產的,從CPU,主板,硬盤,顯卡,聲卡,內存條全部是臺灣或者外國的,這個今天有所好轉,因為個人用的計算機銷量在下滑,并且有的部件實現了國產化,例如顯示器國產很多了,紫光和西部數據也成立合資公司了。國內也有例如長城科技公司,2016年營收691億人民幣。

實際上,今天大部分計算機整機和零部件生產都是在中國大陸進行,很多是臺灣企業在大陸設的廠。

中國進口的第七大工業品是未鍛軋的銅及銅材,2016年進口了263.8億美元,不過這個主要是資源型的初級工業制品。

中國進口的第八大工業品是醫藥品,2016年進口了220.9億美元,其實中國非常重視藥物的國產化,因為保障14億的人的健康并非小事,但是依然有藥物需要依賴進口。

如果加上西藥的原料,那么進口金額高達295.62億美元,可以排在第六位。

中國進口的第九大工業品是飛機和航空器,2016年進口203億美元,我們為什么要自主研發ARJ21和C919,因為這是進口排在前十的工業品。

在民用航空領域,如果非要和波音和空客對比,我們大飛機是零。

不過2017年5月5日,大家也知道發生什么事了,C919首飛。

中國進口的第十大工業品是電子元器件,2016年進口了200.1億美元,

這個大家可能有疑問了,為啥進口金額比我們感覺的要低?

我們用的手機里面最值錢的是各種集成電路(包括手機處理器,DRAM,閃存,基帶芯片,功率放大器,數模轉換,射頻器件等等),例如讓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利潤暴漲的內存芯片,這個是算在集成電路進口里面;然后是顯示面板很貴。

然后是WIFI,藍牙,天線,聲學器件,攝像頭模組(包括鏡頭),電池,機殼金屬件,觸控馬達等,這些大部分都國產化了。例如索尼的攝像頭模組工廠,已經在2016年賣給了歐菲光。例如金屬殼,比亞迪甚至還是三星的主要金屬殼供應商之一。電池連蘋果也用的中國欣旺達,德賽,ATL公司的電池。

倒是電容電阻這些電子元器件,我們水平還不高,依賴進口。

我們對比下中國和日本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不包含芯片和顯示面板),日本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京瓷,2017財年預計營業額為15200億日元,按照0.0614的匯率,大約933億人民幣,而中國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亨通集團,2015年銷售額為480.3億人民幣。差距大約在一倍左右。

然而亨通集團相當大一部分是做光纖光纜的。

我們不看亨通這種做光纖光纜為主的企業,中國最大的電子零部件企業是歌爾股份,2016年營收為193.5億人民幣,和京瓷有大約5倍的差距。同樣的還有瑞聲科技,2016年營收為155億人民幣,和京瓷的差距為6倍。但是歌爾聲學和瑞聲科技都是做聲學器件的。

如果純看做電容,電阻之類電子元件的中國企業,例如法拉電子,順絡電子,艾華集團,都只有十幾億人民幣的規模,風華高新,三環集團規模大點,風華高新2016年營收也就是27.7億,三環集團2016年營收28.9億人民幣。

我們對比下日本六大電子零部件企業之一的村田制作所,2017年預計營收為12250億日元,大約752億人民幣,差距在26倍。

中國進口的第十一大工業品是醫療器械,2016年進口184.05億美元。

中國進口的第十二大工業品是鋼材,沒錯作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依然有部分鋼材需要進口,2016年進口131.5億美元,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汽車用的鋼板進口的比較多,主要是有些在華外資車企也有固定的國外供應商。

另外還有農業機械,2016年我們進口了進口了120.78億美元。

基本上,中國進口比較多的工業品,主要就是這13類,其他還有天然和合成橡膠87.1億美元,其中合成橡膠有部分是高端產品。

另外新聞上比較關注的機床,進口的金額并不高,2016年我們總共進口才75. 1億美元,因為我國一年整個市場機床消費金額為275億美元,對外依賴度還是比較大的,進口依賴度27.3%;

另外網絡上經常提到的工程機械,我國進口很少,2016年進口33.2億美元,反而出口高達169.6億美元,順差136.4億美元;

還有一個國民非常關注的工業機器人,這個市場其實很小,2016年預計全中國市場容量大約285億人民幣左右,就算100%進口,也就是40多億美元,更何況去年國產機器人呈現爆炸式增長的態勢。

通過對進口工業品的整理,我們可以看出什么呢?

我們進口的工業品,有技術含量而且金額比較高的,集成電路2271億美元,液晶顯示面板318.5億美元,航空器203億美元,汽車整車和零部件746.1億美元,儀器儀表449.6億美元,電子零部件200.1億美元,醫藥品220.9億美元,自動數據處理設備278.3億美元;

集成電路,汽車,儀器儀表,液晶面板四大類的進口金額遙遙領先,金額全部在300億美元以上,分別占我國工業制品進口金額的11773.3億美元的19.3%,6.3%,3.8%,3.5%和2.7%,合計高達32.1%;

其他的200億美元級別的有醫藥品,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航空器,電子零部件,分別占比例為1.9%,2.4%,1.7%,1.7%,合計為7.7%。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九類產品,集成電路的進口金額就相當于其他八類之和。

另外還有鋼材進口了131.5億美元,農業機械進口了120億美元。

這些產業目前升級情況如何呢?

1、毫無疑問國家最重視的是金額最高,占了工業品進口五分之一的集成電路,這個產業伴隨著中國下游電子品牌的崛起,已經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當然由于基數太低,落后會是長期現象,我們要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2、汽車和零部件產業我不太擔心,未來十年是中國自主品牌大逆襲的十年,國產零部件產業也必然隨著自主品牌崛起,今年一季度國產汽車零部件公司業績全部在猛漲。

3、同樣受到國產電子品牌的帶動,國產面板份額在飆升,而液晶面板的進口正在迅速下降,2012年頂峰的超過500億美元,2016年已經下降到318億美元,京東方凈利潤在連創新高。

4、航空器大家也知道,ARJ21已經商用,C919也在試飛了,未來五年可以商用。未來是可以預期的,但是這個產業和集成電路一樣,要做好10年,20年長期競爭的準備。

5、電子零部件產業,我國由于下游品牌的崛起,帶動國產電子元器件在以20%的速度增長,平均四年翻一倍,但是這個產業同樣基數低,還需要時間。

6、儀器儀表,大家都知道,我國科研儀器高度依賴進口,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儀器儀表公司的總收入才9355.4億,而進口高達450億美元,超過3000億人民幣,2016年我國儀器儀表公司收入增長為9.1%,利潤增長8.2%,而進口下降了1.13%,形勢是在向好的一面發展,但是差距還非常大,進口替代的空間廣闊。

7、醫藥品工業,我國2016年國產醫藥制造業的企業收入為2.806萬億人民幣,增長為9.7%,利潤增幅更高達13.9%,而進口醫藥品+原料為超過290億美元,增長為1.92%,國產的增長快于進口,也處于進口替代提升的趨勢。

8、醫療器械2016年我國市場規模為3700億人民幣,增長20.1%,而2016年進口為184億美元,增長為6.28%,進口的增長慢于國內市場的增長速度,說明進口替代也在進行中。

9、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計算機及其零部件),2016年我國出口高達1374億美元,下降9.8%,進口為273.8億美元,下降1%左右。巨額順差。

10、還有鋼材,我國2016年鋼材產量超過11億噸,而進口只有1300多萬噸,主要來自日本,韓國等,進口依賴度只有1%,而日韓的進口,很多也是用于在華車企用鋼。

11、國產農機,2016年中國農機工業增加值增速7.7%,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總收入4516.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8%。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5.24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51億元,增幅僅為1.39%,農機在去年是屬于不景氣的,表現為利潤增長慢,但是收入增長仍然有5.8%,相比下農機進口金額去年下滑了7.6%,仍然在不斷進行進口替代。

當然還是那句話,差距還是很大,體現高端產品需要進口。

從上面可以看出什么呢,我國進口金額最高的13類工業品(不考慮初級形狀塑料和銅材這兩個技術含量較低的),全部在快速的進行國產化替代,由于有的工業品進口比例高,有的進口比例低,因此國產化替代的速度各有不同。

有的工業品,國產化程度很低,例如儀器儀表,醫療器械,進口依賴度都在30%以上,航空器里面的大型民用航空目前甚至國產幾乎為0,而集成電路則是重中之重,不僅金額最大,而且進口比例高達90%以上。

另外我們一直關注的機床工業,2016年我國機床消費金額為275億美元,國產機床產業收入總體增長3.6%,達到229億美元,進口為75億美元,下降12.8%,進口比例為27%,機床工業作為國民眼中慘兮兮的產業,仍然在有條不紊的逐步進行國產化替代,雖然這個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還是太慢了。(數據來源:http://bzwjj.cn/bEsk)

除了這些進口工業品大類外,我國還進口了很多初級工業品,例如2016年進口紙漿122.4億美元,紡織紗線和織物167.4億美元,礦物肥料和化肥24.1億美元等等,這些初級工業制品,很多是來自資源國家的初級工業工廠的產出,我國進口是合理的,中國的發展還是要讓世界雨露均沾比較好,這也是中華文明實現和諧世界人類大同應該有的理念。

勞動力成本走高不是借口,這些國家照樣站在制造業頂端

來源 中國先進制造技術論壇(AMTBBS)

很多人將中國制造競爭力下跌歸咎于勞動力成本走高。如果這個邏輯正確,那德國和瑞士這種勞動力成本奇高的國家早就不應該有大規模工業生產了,這兩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們在制造業的金字塔頂端游刃有余。

高薪之下德國如何發展制造業

多年前曾有位美國學者做過一個對比,發現當時中國工廠的工人薪資不足美國工人的1/20,同時生活成本是美國的一半。當美國工廠工人時薪23.32美元,另加雇主還要支付每小時8.47美元健康保險時,中國工人的時薪只有1.36美元,社保成本未知。

以不足美國工人1/20的薪酬如何負擔接近美國1/2的生活成本?這種嚴重的分配不均讓中國工人薪酬上漲成為必然趨勢。到2014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和美國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在美國每花費1美元的勞動力成本,在中國也大概需要96美分。這還并沒有考慮到物流成本。

很多人將中國制造競爭力下跌歸咎于勞動力成本走高。如果這個邏輯正確,那德國和瑞士這種勞動力成本奇高的國家早就不應該有大規模工業生產了,這兩個國家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們在制造業的金字塔頂端游刃有余。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借助高度自動化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后歐洲制造不僅會繼續把控高端精密技術生產,還可能收復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部分江山。勞工價格本身對未來制造業而言,本身就已經不再是決勝要素。

誰在反擊中國制造?

前段時間和一位中國企業家聊天,他在德國買了家高精機械企業,還在中國建了工廠,借力德國的技術和技師。私下里說到中國制造業的未來,他的觀點是,中國很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甚至已經實現“工業4.0”中的物聯網概念。但他反問說,若是從機床開始質量就不行,即使實現了高度互聯,產出的產品質量和性能能好得了么?說白了,“工業的母機”都不好,何談下游?

他說,以往中國制造講究“短平快”,中國工廠買中國制造的便宜機床,5年回收設備投入并賺錢,設備報廢直接更新。但這幾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家愿意買德國的機床,雖然價錢可能貴幾倍,但產品質量得到提升,而且從機床的使用壽命來計算單位成本投資,反倒更合算。

成功的歐洲制造企業在反擊中國制造時,主要靠的是產品品質和技術創新,還有一種不浮躁的心理。這種制造業的短板不僅體現在金字塔頂端。

制造業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工業生產的高度自動化,以及高附加值服務,讓各種類型的制造企業對廉價勞工的依賴都在減少。

1995年到2005年10年間,英國190年歷史的制鞋品牌Clarks關閉了所有在英國的工廠,生產基地全部轉移至海外,用第三方工廠。當時這家企業聲稱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遠東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徑。

一二十年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1949年由德國人創立的阿迪達斯品牌1993年就在德國關閉了最后一家工廠,徹底轉向亞洲制造,尤其是中國和越南。

還沒到30年,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技術進步已經讓阿迪可以將產品線搬回德國,回歸“德國制造”。

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 factory),他們的技術合作方也是一家德國科技公司。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明年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

他們很快將在美國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之后在歐洲各地還會陸續建成類似工廠。德國機器人鞋廠產出的阿迪運動鞋價格不會高于中國工廠。的確,阿迪達斯在亞洲的年產能3億雙鞋,相比而言目前德國工廠產量根本不足以取代亞洲的100萬工人的手工。但,也只是“暫時”不會取代而已。

阿迪達斯的老對手耐克也走的類似的遷徙之路。二三十年前耐克鞋廠先是建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之后轉移到中國,很快就變成了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現在僅在印度尼西亞,耐克就有超過10萬工人,工廠都在貧困偏遠的地區,這些工人一周工作六天,只有大概21美元薪水。

即使勞工廉價到如此地步,耐克也在嘗試做機器人工廠。因為單純拼勞工成本,是沒有底線可言的。

Zara改變的服裝企業模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Pedro Nueno之前對記者說:一家優質的制造業企業,勞工成本應該只占約兩成,其他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物流,科技等。在中國生產,勞工成本或許低些,但物流成本很高。這種長供應鏈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很多產業的需求了,從時尚產業到汽車產業都是如此。

以Zara這一全球風靡的快時尚品牌為代表,他們從自行設計新產品,大規模生產,到店鋪鋪貨整個過程只需要15天。甚至哈佛商業周刊都曾質疑這種模式是否太瘋狂,因為這個行業以往的供應鏈可以拉得很長,設計師通常有幾個月的時間來設計下一季的新款。雖然被質疑如此,Zara依然是全球最有盈利能力的服裝企業之一,毛利率甚至可以達到同類企業的數倍。

更重要的是,Zara改變了服裝行業的商業模式,以創新能力和供應鏈管理為制勝關鍵,廉價生產當然重要,但沒有以往那么重要。這一點對中國制造的沖擊很大?!癦ara們”選擇將工廠設在離終端銷售最近的地方,而不是最便宜的地方。因為假設一個全球性服裝品牌生產基地都放在亞洲,那供應鏈太長,存貨成本都遠高于在勞動力上省下的成本。

現在,越來越多的歐洲本地品牌開始重拾“歐洲制造”的概念。我看到一家名

為“Caroll”的法國女裝品牌甚至在每條裙子商標上都放一個顯著的夾頁,注明這條裙子是“法國制造”,并加注“我們選擇在法國制造這條裙子,支持法國紡織業,提供就業”。在現實操作中,這個品牌25%的產品在歐洲生產,11%在法國本土生產。

拋去法國人的民族情結不談,從商業邏輯而言,歐洲的現代紡織生產技藝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十分成熟,產品質量有保障。而且Caroll也是在選擇拉近工廠與終端市場的距離——在歐洲銷售的產品,大都在歐洲制造。這和Zara的商業邏輯切合。

高薪之下如何發展制造業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在過去10年,歐洲僅有德國和瑞士的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沒有下跌:瑞士工業增加值占比GDP在過去20年都穩定在18%到20%之間。德國則是23%,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兩倍。

所謂“去工業化”的概念,在這德國,瑞士,以及瑞典和奧地利都是不存在的。在歐洲,制造業板塊40%的工作都和服務產業相關,制造業的繁榮極大拉動了服務產業。寶馬慕尼黑工廠引入一個人體力學隱形板凳,都是蘇黎世一個創業兩三年的公司的創造發明。

德國和瑞士算是全球最高薪酬的兩個國家,這其中,瑞士公司的挑戰更大,他們貨幣堅挺,勞動力短缺,監管嚴格。但在工業領域占領高地的制勝法寶一直沒有發生變化:創新,生產效率以及高附加值服務。

有一家瑞士的管道生產商,他們工廠和總部都在瑞士,主營業務就是塑料管道。這個行業技術含量并不高,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都在中國。但這家瑞士管道廠以比中國制造高出一大截的價格,保證每年5%的純利潤率。

秘訣在哪里?首先還是產品質量,他們甚至保證管道50年不滲漏;其次,他們將管道這個低技術含量產品作為一個“解決方案”推出,針對不同類型的工廠和廠房,都量身定做符合產業需求的管道安裝方案,并在管道里裝感應器,以對管道實現中央控制。這就讓普通的塑料管道變身成了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

就連“去工業化”最徹底的英國也在努力以“品質”在制造業領域搶回點失地。

倫敦有一家幾十年歷史的手工自行車工坊Brompton,在過去幾十年,受到中國大陸和臺灣自行車廠商的沖擊,英國只有兩家自行車廠幸存。這家是幸存者之一,專業生產高端折疊自行車。

至今,他們依然采用傳統“銅焊技術”及“學徒制”,但技術很先進,是F1的飛輪儲能技術。如是產出的自行車起步價785英鎊,直到一兩千英鎊,甚至實現了自行車“定制生產”,顧客可以選擇各個部件的顏色和設計方案。之前他們的折疊自行車80%出口到44個市場,發展最好的市場就是德國和南韓。

這家工廠的勞工成本一點也不低,每名焊工年薪起步約3萬英鎊,需要培訓至少18個月。工廠250名員工,創造2750萬英鎊年銷售額,去年稅前利潤200萬英鎊。他們準備從明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電動”折疊自行車,中國被列為重要出口目標市場之一。

如Nueno所說:“作為優質的制造業企業,有自己的設計創新,他們完全有能力將工廠留在歐洲?!?/spa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閱讀
掃描左側二維碼
看手機移動端,隨時隨地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