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孟洋) 2018 年全球經濟會如何演變?以下是筆者的五個猜想:
一、美國稅改是2018年的最大變數。這是三十年來美國最大的稅務改革,個人稅與公司稅的大幅調低可以直接刺激經濟,同時改善美國的經商環境。稅改之后美國跨國公司滯留海外的巨額資金何去何從,將主導美元匯率走勢。
筆者認為,稅改的短期經濟刺激作用被高估,美國經濟最快在2018 下半年開始放緩。但是美國稅改無可避免地改變全球經商環境的均衡,勢必帶來一場世界范圍內的政策性減稅浪潮。跨國資金開始回流美國,美元匯率走高,美元區資產受惠于資金流入,而海外則預計出現流動性緊缺的局面。
二、中國去杠桿牽連著全球的神經。金融危機后,中國曾經一度為全世界提供了六成的成長動力,之后動能逐漸放緩,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需求來源。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去杠桿防風險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度,流動性在緩慢收緊中,市場利率在逐步上調中。
筆者認為,2018 年的政策監管力度一定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內部的杠桿水準會進一步下降,導致流動性越來越緊,資金成本越來越高。這些暫時不至于觸發系統性風險,不過對整體經濟的成長動能是一個挑戰,違約風險可能要進一步釋放。
三、退出QE成為市場焦點。2017年美國聯準會連續升息,不過市場對通貨膨脹前景卻不看好,這使得兩年期對十年期國債的利差縮減到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中國人民銀行號稱貨幣政策并未收緊,不過市場利率卻一升再升,并開始傳導到按揭利率、存款利率上。
筆者認為美國在2018 年會繼續升息三次,但是在貨幣環境正常化的過程中盡量舒緩稅改帶來的財政赤字壓力。中國在宏觀審慎、堵塞監管盲點中加速去杠桿,政策宣示不大,但是流動性收縮力度卻未必小。歐洲央行可能在2018 年正式宣布退出QE 計畫,日本則暫時看不到類似的動作。
四、全球成長拐點將現。世界正在經歷戰后最長的一次經濟擴張周期,這既是拜天量流動性所賜,也是企業投資信心回暖的結果。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中國十九大召開、歐洲政壇未現黑天鵝事件,都為短周期帶來了額外的刺激,但是這些到2018下半年可能出現逆轉。
筆者認為事件性因素開始消退,全球成長速度可能在2018 下半年開始回落。目前看到的只是成長的溫和放緩,但是不排除去杠桿、市場動蕩、地緣政治事件造成更大規模的調整。海外美元回流、美元重回強勢的話,新興市場可能受到意外的沖擊。
五、資產泡沫是懸在頭頂的劍。美國的股票、日本的債券、中國的房子,被稱為世界三大估值奇景,是泡沫早晚會爆,問題是2018年會不會爆。
筆者認為,全球流動性由放到收,資產維持2017 年的榮景會十分困難。政策風險轉化成市場風險,并觸發連鎖調整的機會明顯上升。全球大調整并非必然,但是三大泡沫中其中一個出事并非不可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