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31 20:51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瀏覽量:
Dama,音譯自“大媽”。中國投資界的一種神奇生態,曾經因為和華爾街黃金空頭掰手腕,連高傲的牛津詞典也為之傾倒,干脆將“dama”一詞收入。
現在,中國大媽們又加入了ICO大潮。
“一定要將資產投到自己最熟悉的領域”——這是曾經的華爾街大鱷吉姆·羅杰斯的投資金句。而在中國大媽們看來,她們一直在踐行這一原則,即便投資領域是連專業人士理解起來都有一定門檻的ICO。
“我當然懂,不懂能做這行嗎?我們公司還專門挖了有經驗的內行人來做運營。”一位網名叫做“水仙阿姨”的大媽對專做區塊鏈新聞的微信公眾號“45區”表示。她所說的“公司”是指一個推薦ICO項目的網站。追隨者可以通過網站認購代幣,網站則從中收取傭金。
而這些讓散戶們趨之若鶩的ICO項目,多數早已淪為赤裸裸的欺詐傳銷騙局。
1 ICO本來是什么?
所謂ICO,即Initial Coin Offering,更準確說是Initial Crypto Token Offering,中文譯作“數字代幣首次公開發行”,是一種用數字代幣投資早期項目的方式,類似現實世界中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首個明文記載的ICO項目時間是2013年6月,萬事達幣(MSC)在Bitcointalk論壇上發起了眾籌。此后,Bitcointalk論壇上出現了第二個加密貨幣ICO項目—未來幣(NXT),募集了21個比特幣(當時約為6000美金)。全盛時期NXT的市值超過了1億美元,成為當時投資者眼中最成功的ICO。NXT之后,2013年底到2014年初涌現了大量的ICO,迄今為止最成功的ICO項目以太坊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常務理事、北京艾億新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林曾撰文探討ICO發行原理。他表示,ICO最大的特點是,投資者支付獲得TICO(ICO發行的數字代幣)的對價是用其他Token(主要是比特幣、以太幣)。
張家林在文中解釋了ICO的過程,通常是:
首先,由發行人建立一個新的Token系統,確定該Token的創設、分配、初始發行(ICO)、再發行和上市流通、認購對價(與現有的代幣的匯兌)、ICO的時間表等規則,并向外公開發布。
然后,對該Token系統Tokenization的參考資產X進行說明。X目前一般分為幾類:1)虛擬商品(服務)類;2)收益權憑證類;3)基金份額類;4)股權類;5)債權類;6)其他權利事項。
投資人將對價的代幣支付給這個Token系統指定的錢包(在對應的代幣系統上分別開設不同的賬戶)。當募集的資金達到ICO募集目標后,ICO自動結束。接下來,這個組織就運用募集的代幣(通常是流動性好、并能夠隨時變成貨幣的)進行運營,支付開支和運營費用。并在約定的時間內,將本代幣掛牌交易市場上市交易。投資者即可用持有的該代幣使用、支付和獲得發行人承諾提供的商品、服務或收益,也可以通過交易市場賣出本代幣,實現投資“退出”。示意圖如下:
ICO后的運營一般情況。ICO后,發行人募集得到的代幣通常具有很高的流動性,以及與記賬貨幣的兌換,因此,發行人可以通過這些代幣支付運營費用、人員開支等。同時,發行人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上線運營后,新發行的代幣的市場供求關系會產生變化,從而由市場給出其“定價”。由此,新代幣就成為一種可面向公眾自由交易的“資產”。
2 ICO是如何“泥沙俱下”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有較早參與ICO的業內人士稱,之前做ICO項目要準備大半年,對項目發展有清晰的規劃,對于可行性進行第三方分析調研,花很長時間和投資人做路演,費用使用情況明細也都會公開。
而在2017年爆發的ICO熱,不管項目白皮書內容如何,融資金額動輒數千萬元,而且融資時間幾天或幾小時。其中甚至有連白皮書都沒有的項目,就憑發起人的個人影響力,就開始拉微信群進行打款。這樣的做法被區塊鏈技術人士調侃稱“空氣鏈”。
“不像以太坊這樣的項目,參與其中的智能合約確認需要消耗代幣,現在很多區塊鏈項目根本不需要代幣也能完成,但還是去做ICO,而且代幣的發行數量、發行價格隨心所欲,沒有任何依據。”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ICO為什么這么火,就是現在有了代幣的二級市場交易。參與人不在乎團隊靠譜度,不在乎項目應用場景,代幣上市升值就轉手賣掉。”上述業內人士稱,原本ICO參與人和VC投資人一樣,要經過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等待項目落地,享受權益。但有了二級市場,參與者可以在獲得代幣后在市場上快速賣出。而大多數代幣的最初上市價相較認購價出現數倍漲幅。
典型的"坐莊"騙局也正在潛入ICO領域,這種模式常見于郵幣卡騙局中的行騙模式,表現為由作為莊家的發行人與發行平臺聯合行騙,莊家持有自持大量份額,以大量資金運作使得價格暴漲,待ICO完成、散戶資金進來之后,莊家出售自己持有的份額賺取差價。
騰訊財經在28日的報道中即描述了一支國際炒幣團隊,其某個成員毫不避諱自己所在的團隊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炒幣做莊。并聲稱自己用坐莊賺來的錢買了一輛50多萬的車,而這些錢,都來自于被收割的“韭菜們”。
全球金融科技服務公司Autonomous研報透露:"大部分募資公司只是想利用人們對數字貨幣生態的新鮮和興奮感,借助社交媒體來進行推廣宣傳,并抓住目前市場缺乏可強制執行的監管的時機進行詐騙。一旦融到資金后,那些在白皮書中承諾的計劃根本不會落地,尤其在中國公司的ICO項目中更為普遍。"
總結來說,神州數字CEO、區塊鏈天使投資人孫江濤稱,ICO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風險:第一,項目發起方的風險。最明顯的就是騙局、非法集資、卷錢跑路等風險。第二,警惕過度數字貨幣化陷阱,當越來越多魚龍混雜的項目進來之后,公司不停地發行數字貨幣,造成過度地數字貨幣化和不正常“暴漲”。第三,警惕法律監管風險,監管的沙漏已經倒置,一旦最后監管政策落地,或許會哀鴻遍野。第四,警惕技術“拿來主義”。現階段絕大多數ICO項目都缺乏實質性創新,多是采用拿來主義,把比特幣、以太幣等幾個主流的區塊鏈的優點或特征進行簡單重組,甚至很多僅局限于白皮書的設想上。
3 ICO監管之困
瘋狂的ICO市場在短短幾個月內引起了多個國家監管機構的關注,強監管或將來臨。
最近最熱的一個監管傳言,就是中國證監會近日正在向部分區塊鏈企業就ICO(虛擬貨幣首次公開發售)征詢意見,目前處于收集意見和討論的階段。
但監管思路仍不明晰:是出臺嚴監管措施,還是直接取締?業界一時間眾說紛紜。甚至有業內人士稱,在最近的一段時間中,幾乎每一周都會從不同渠道獲得有關政策的最新動向,但最終都沒有了下文。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政策推進較為謹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ICO是新興事物,對于它的監管要建立在詳細的了解之上,因此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調研。中國科技金融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則指出,目前有關于ICO的監管還有很多模糊點尚待厘清,比如ICO項目所發行的代幣屬性是什么,是一種“物權”還是一種“債權”?
中國銀行(4.23 -0.94%,診股)原副行長王永利近日撰文稱,對日益增多的“網絡數字幣”及其ICO要不要監管、如何監管,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須對“網絡數字幣”有準確的定位。在他看來,“網絡數字幣”應界定為“網絡商圈幣”(虛擬幣、代幣)。
而當把“網絡數字幣”界定為“網絡商圈幣”(虛擬幣、代幣),賦予其一定的貨幣功能時,就要有相應的貨幣金融監管要求,王永利舉例稱:必須明確其管理和運行規則,以及確定的運行范圍,并要形成嚴格落實的技術手段和基礎條件;允許其與法定貨幣進行兌換,但網絡平臺必須獲取和存儲當事人合法的真實身份信息(符合存款實名制規定),網絡身份必須與真實身份準確對應,滿足法律和監管要求;當事人可以用法定貨幣兌回網絡虛擬幣,但必須通過存款賬戶和合法途徑轉入,需要兌回時,只能原幣、原賬戶轉回,不得兌換成其他貨幣或轉入其他賬戶;各種網絡數字幣的交易平臺必須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不得誘導或誤導交易,并確保交易的真實準確和資金流動的連續與可追溯,自覺接受監管等。
很顯然,按照上述要求,現有的ICO做法顯然很不合適。比特幣、以太幣等網絡虛擬幣,只能在其規定的網絡平臺體系范圍內使用,除此之外,只能與法定貨幣進行兌換,而且只能原幣、原賬戶、原戶名進出,而不能流入到其他數字虛擬幣網絡平臺上,成為其ICO募集的對象。ICO作為眾籌或基金募集的方式,也理應受到相關方面的監管和法規約束。長遠來看,ICO這類新興的金融科技需要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日前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內部課題評審會上指出,目前ICO處于法律監管的邊緣,從制度建設出發,應該盡快在法律上給予ICO一個說法。他建議,對ICO實施監管沙盒的方式。
具體而言,一種是成立類似眾籌平臺的ICO平臺,承擔投資者教育、風險提示、ICO項目審查、資格認定、資金托管、敦促信息披露、督察資金使用、反洗錢等相關職責。另一種是以加密代幣交易所為監管方式,但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即使管住了代幣交易所,它還可以去中心化地來做交易。還有建議引入風險投資(VC)的管理思路,讓專業管理人員選擇投資方向,輔助ICO項目運營,促進創新的同時提升ICO項目的透明度。隨著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未來代幣交易所也可能去中心化,屆時單國的監管行動將失去抓手,國際監管合作與協調尤為重要。
此外,姚前指出,在ICO監管中加強投資者教育尤為重要。
成熟的市場需要成熟的投資者。回顧歷史,各類資產泡沫和歷次金融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均是人性弱點的體現。目前ICO代幣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技術性強,對其屬性界定和價值認知,仍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和分歧。ICO投資者保護需要監管有所作為,但從長遠來看,根本上還需要投資者自身的成熟,包括專業的知識、穩定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現在是個人都拿東北來說兩句。 做投資的說:“投資不過山海關。” 銀行業的說:“東北地區銀行壞賬余額半年幾近翻倍。” 媒體說:《東北年輕人:沒有編制,你什么都不是》 在外
北京時間周四(8月31日),蒙特利爾銀行、美銀美林和澳新銀行分別更新了其對于主要貨幣接下來幾個季度的預測具體如下。
Dama,音譯自“大媽”。中國投資界的一種神奇生態,曾經因為和華爾街黃金空頭掰手腕,連高傲的牛津詞典也為之傾倒,干脆將“dama”一詞收入。 現在,中國大媽們又加入了ICO大潮。
卡聯科技新業務開始發力:上半年扭虧 盈利313.96 萬元
互聯網從來就不缺少話題。繼電商、共享單車、外賣之后,內容創作領域的口水戰也打響了。 8月29日,網友“老雅痞”在微博曬出知乎大V“惡魔奶爸”的微信朋友圈截圖,“今日頭條
歐盟統計局周四(8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8月CPI年率初值上升1.5%,為四個月最高水平,為歐洲央行決策者們討論退出經濟刺激計劃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