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一場今冬浙江最高水準的雪漫天飛舞,恣意地裝扮著浙江大地。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里,一場今冬浙江最高規格的會議如火如荼,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牽動著全省人民的心。
在25日上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省長袁家軍說,2017年“全省生產總值邁上5萬億臺階、財政總收入跨過1萬億大關,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今天,涌金君跟你一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捕捉浙江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脈絡。
5萬億元是個啥水平?
5萬億元是啥概念?5后面很多很多個“0”咯。我們尋一個坐標系,這個巨無霸數字立馬就會生動得多。
浙江省生產總值(當年價)從2012年的3.5萬億元、2014年的4萬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51768億元,約合7667億美元,與2016年居全球經濟總量第18位的荷蘭大體相當。
荷蘭,阿姆斯特丹,全球一流大港,歐洲經濟發達國家……光腦補,畫面都很美吧
不但“富可敵國”,浙江的發展速度也令人贊嘆。按可比價計算,2017年GDP比上年增長7.8%,比2012年增長45.8%,五年里年均增長7.8%,高于7.1%的全國年均增幅。
再看人均情況,2017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為92057元,按可比價計算,五年年均增長7.2%。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繼2012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后,2017年達13634美元,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這五年,浙江究竟干了啥,才會有這么亮眼的成績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轉變發展方式。
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跨越。三次產業比例由2012年的從4.8:48.9:46.3調整為3.9:43.4:52.7,形成制造與服務業雙輪驅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其中,三產比重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三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至57.0%。
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動能。八大萬億產業加快發展。信息經濟核心產業總產出和金融產業總收入已連續四年超萬億。預計“三新”經濟增加值1.25萬億元,占生產總值的24.1%,比重分別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1.2和2.5個百分點,對2017年生產總值的增長貢獻率達37.1%。
堅持創新第一動力。2012年到2017年,五年累計科技支出1223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總量于2015年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預計2017年達到1260億元,列江蘇、廣東、山東、北京之后居全國第5位。據《中國區域創新指數報告(2017)》,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列廣東、江蘇、北京和上海之后居全國第5位,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6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全國第3位,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和專利綜合實力均居全國第4位。
萬億財政省強民富嗎?
“財政總收入跨過1萬億大關”,這也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數字。數據顯示,浙江財政總收入從2012年的6408億元增至2017年的10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3441億元增至580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0.6%和10.3%,五年年均增長10.0%和11.0%。
省強背后,人們更關心的是民富了嗎?
先來說說居民收入。去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五年年均實際增長7.1%。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省區第1位。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比上年增長9.1%,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全國第3位、省區第1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首次超過北京,列上海之后居全國第2位,連續33年居省區第1位。
浙江政府時刻記掛著低收入群體。2017年,低收入群眾生活切實保障,全省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平均分別達到每月739元和730元,全省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10%以上。同時,全省共消除5053個集體經濟年收入低于10萬元的薄弱村。
浙江素來有藏富于民的傳統,始終堅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年比一年鼓。
老百姓的好日子后頭,就是財政強有力的支撐。2017年,浙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4162億元增至7530億元,比上年增長8.6%,五年年均增長12.6%。其中,城鄉社區、節能環保、社保就業支出快速增長,年均增速分別為24.2%、19.6%和18.3%,醫療衛生、科技、教育支出較快增長,年均增速分別為13.8%、12.8%和10.3%。
省強還有利于為企業營造更優發展環境。在2016年降成本政策意見基礎上,2017年浙江又制定實施企業減負擔降成本“新35條”,減輕企業負擔和成本1250億元。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為83.7元,低于全國。
新起點上未來之路如何走?
站在了5萬億元的新起點上,浙江未來之路如何走?
涌金君喜歡一句話,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腳踏實地的浙江,有了仰望星空的底氣。最近,涌金君聽省內一位長期研究浙江經濟動態的人士分析,他在比較了浙江工業和各發達經濟體的工業之后得出,當前浙江工業發展水平和西班牙差不多。
西班牙工業公園
又一個參照系,讓浙江工業在世界工業坐標系中的位置清晰了。這一點,足以讓我們增添些許信心和動力,去仰望星空。
星空在哪里?美德日等世界第一梯隊工業強國差距有點懸殊,第二梯隊中的韓國,很多人喜歡將其與浙江進行比較,因為二者土地面積、人口數量、區位條件相似性很多。這么說來,二者比較也算合理。
還是GDP,按照2016年的數據,韓國GDP1.4萬億美元,按照匯率6.8算,為9.52萬億元,差不多是浙江的兩倍多,人均GDP是27657美元,按6.8的匯率算,為188067元,也差不多是浙江的2倍多。
有人做了道簡單的數學題,根據2016年浙江經濟增速為8%,韓國為2.6%,照此速度,大概8年左右,浙江能超越韓國。
當然,找準參照系,不是為了做一道簡單的數字題。韓國的制造業實力的確不容忽視。目前,韓國在鋼鐵、造船、汽車、半導體及數碼產品等制造業有著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作為世界造船大國,全球船廠前十強中韓國占有七席。韓國更是世界電子產品的佼佼者,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移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有較高地位。
而在梳理韓國經濟騰飛的脈絡中,確實能找到一些讓浙江振奮的蛛絲馬跡。以技術成長路徑來說,騰飛之前韓國走過了一條“汽車制造-軟件服務-電子產品”的路徑。
回到浙江,當前,浙江的汽車制造業正在全面崛起。隨著近年來一批重大汽車項目投產,我省已初步形成杭州、臺州、金華、寧波四大整車生產基地。
2017年1-11月,全省生產整車67萬輛,同比增長28.9%。汽車制造業從2012年的第12大制造業躍升為目前的全省第3大制造業,還形成了吉利汽車為龍頭的國際汽車制造廠商。
同時,浙江擁有阿里這樣世界知名的大企業,還有網易、新華三、海康威視等一大批數字經濟領域的龍頭企業,軟件服務實力也在不斷提升。
在這樣的情勢下,浙江會否重復上演韓國經濟騰飛奇跡,令人無限期待。
有分析人士指出,韓國最為人稱道的是創新帶來產業競爭力,并由此培育出一批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勁的世界知名企業,而這恰恰是浙江所欠缺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