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剛過,各個房企的年終銷售業績逐漸浮出水面。“碧萬恒”的領跑格局早已落定,在碧桂園榜首位置難以撼動背景下,萬科與恒大的亞軍之爭格外引人關注,而最后一個月的銷售沖刺則是決定兩者座次前后的關鍵。
1月3日,萬科公布了2017年12月的銷售情況,交出622億元的單月銷售成績。這一成績超過克爾瑞、億翰智庫此前所預測的水平,也讓不少投資者感覺“驚喜”。
在恒大尚未披露業績前,年底的奮力一搏讓萬科依然保有守住第二位置的可能。過去一年,萬科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面積3595.2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5298.8億元。
要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白銀時代”保持三甲的位置并不容易。在寶萬之爭之前,萬科曾多年占據行業龍頭的位置,但在這個被郁亮稱為“白銀時代”的周期中,不少房企的規模正在成倍增長。
“2017年房地產行業進入加速整合周期,一二線城市增速收斂,而三四線城市依然保持活躍,房地產企業集中度大幅提高。作為行業多年的龍頭,萬科A經歷股權之爭后,依然保持自身的強大實力,與此同時,恒大、碧桂園等企業迅猛崛起,行業龍頭已經由過去萬科A一枝獨秀演變成如今碧桂園、恒大、萬科A三強爭霸格局。”對于當前的房企格局,中信建投陳慎如此說到。
其研報顯示,2012年-2016年,碧桂園的復合增長率達到58%,銷售金額完成了從492億元到3090億元的跨越,是增速波動幅度最大的房企。恒大也連續3年增速超過30%,復合增長率達到42%,2016年更是以85%的增速超過萬科。而萬科的復合增長率在三者中最低,僅為27%。
更重要的是,除了要與碧桂園、恒大“貼身肉搏”之外,來勢洶洶的融創對萬科來說也是不小的威脅。去年11月,融創董事長孫宏斌曾公開反對萬科的“白銀時代”定論,并表示這樣的說法“太扯了”。對于孫宏斌和充滿野心的融創來說,高速增長的房地產行業給房企帶來的一定是絕佳的規模增長機遇。
根據克而瑞研究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排行榜》顯示,2017年,融創完成了排名的“三連跳”,以銷售金額3620億元的成績緊跟“碧萬恒”之后。雖然在銷售規模上融創與五千億規模的“碧萬恒”尚有差距,但以去年融創大手筆并購拿地的動作來看,進入三甲并非沒有可能。
眼下萬科面臨的是“前有虎后有狼”的局面,而萬科之所以能夠堅守在前三強的梯隊中,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多年來全國擴張打下的良好基礎。萬科在公告中披露,去年,萬科在9個區域中入圍銷售TOP10,其中,在山東及廣東,萬科分別拿下TOP1、TOP2,除江西、湖南外,每個區域的銷售金額均在百億以上,浙江、山東則達到300億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嚴苛的政策影響下,上海萬科今年的銷售額仍占據當地市場第一,且在市場占有率上也同步領先。
過去一年,上海樓市銷售端的政策加碼令房企預售證申領困難,一些高價樓盤難以通過審核,導致全市成交量迅速下降。克爾瑞研究報告指出,在2016年,萬科的高端住宅和城市改善住宅已經占到了萬科上海區域住宅開發的50%。據了解,今年上海住宅市場共有136個項目取得163張銷售許可證,包括138張預售許可證和25張現房狀態的不動產權證。在預售許可證方面,內環內獲取2張,87%的新盤供應量都集中在外環以外。
去年4月,上海發布《上海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補充公告》,將3幅地塊的出讓方式調整為招標掛牌復合式出讓。根據規定,房企的經濟實力、技術資質、項目經驗成為決定其能否參與拿地的重要指標。
因此,房企在上海拿地謹慎,萬科也不例外。過去的一年中,萬科僅在上海拿下7宗土地,另有媒體報道稱,為了應對當前嚴苛的政策環境,萬科、恒大等已成立相關戰略研究部門,針對未來發展趨勢研究轉型方向,布局新興業態。
上海萬科轉型能否奏效尚無定論,但對萬科而言,無論如何,2018年都將是一場“硬仗”。“2018年碧桂園、恒大、萬科、融創四家房企的業績總規模或將近3萬億元,TOP10房企的行業集中度有望達35%。”克爾瑞分析稱。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