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手握重金,在2017年開啟了“買買買”模式,不僅在國內買下大潤發,在海外也投資布局,美國、印度、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有阿里投資的身影。
為了在全球對抗亞馬遜,阿里斥資約10億美元增持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的股份,在印度阿里斥資約2.8億美元領投雜貨電商平臺BigBasket,并且阿里云也加快了海外布局,據統計,截止到 2017 年 12 月 25 日,阿里巴巴集團在全球的投資數量為 77 筆。
2017年阿里巴巴花了近900億在全球投資77家公司,充分顯示了阿里全球擴張的野心,在海外,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終將迎來一戰,在國內,阿里巴巴和騰訊拼的不可開交,甚至有人說騰訊牽頭,成立了“反阿里聯盟”,然而阿里在全球投資的這77家公司中,竟然和騰訊合作最多。
從公開的數據中我們得知,阿里巴巴的最佳投資搭檔紅杉資本中國,和騰訊與阿里的合投數量并列首位,其次是經緯中國、淡馬錫和螞蟻金服,從這層關系來看,阿里和騰訊竟然還有這么多的合作關系。
其實,阿里巴巴和騰訊合作并非是第一次,雖然在國內阿里和騰訊“劍拔弩張”,你收購永輝超市,我購買大潤發,你進軍我的支付領域,我進軍你的社交領域。但在投資中國聯通 780 億人民幣的項目中,參與的有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蘇寧、京東、中國人壽等,由此看出騰訊和阿里既是對手,也是伙伴。
最典型的案例當屬三年前的滴滴快的大戰,那時候騰訊支持滴滴,阿里支持快的,在初期搶占市場的時候,兩家開始“燒錢”,那時候甚至拼到了1分錢乘車的程度,到最后兩者重傷累累,在眾多資本的撮合下阿里和騰訊和解,而滴滴和快的合并。
從滴滴事件我們不難看出,在市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不管阿里騰訊在市場上如何劍拔弩張,這是它們的利益沖突,本質為了搶奪市場,而它們一旦形成利益共同體,就不會“死磕”了,畢竟馬云和馬化騰都是商人,他們要考慮更多股東的利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時隔三年之后,阿里和騰訊又上演了“共享單車大戰”,由騰訊支持的摩拜單車和阿里支持的ofo小黃車“懟”上了,螞蟻金服在小黃車 D+輪階段領投上億美元,還投資了哈羅單車的 3.5 億美元,這是要和摩拜單車死磕的節奏,和騰訊死磕的節奏。
然而卻又有消息傳出,ofo小黃車和摩拜單車準備合并,如果事情果真如此,和當年的滴滴快的如出一轍,而阿里和騰訊也將由競爭關系變為合作關系。在2017年,阿里在國內大力布局“新零售”,騰訊、京東、永輝超市三者合作對抗阿里,那么在未來,它們會演變為合作關系嗎?
無論如何,通過紅杉資本中國和騰訊與阿里的合投數量并列首位我們可以看出,阿里和騰訊并非“鐵桿敵人”,在巨大的利益下,它們還是會合作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