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時候為共享單車送上一首《涼涼》了!
前幾日,官方公布了全國首例共享單車破產案(“小鳴單車”經營者廣州悅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案)的最新進展,數據顯示其債權總額高達5540多萬元,而其賬戶資金僅有35萬元。
從2016年7月成立,到2017年底爆出申請破產清算,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小鳴單車就欠下了幾千萬元的債務,而其留下的資產,無非是那些散落于各個城市街頭、已淪為廢銅爛鐵的單車。
無獨有偶,香港首家共享單車公司Gobee.bike也在近日宣布結束其在香港的業務,從業務投放到結束運營,只維持了短短15個月。
除了這些體量較小的企業外,最為風光的兩個共享單車明星也不好過。摩拜“賣身”美團后便一直不溫不火,如今正試圖用“免押金”拉攏用戶;ofo則深陷負面新聞集中爆發和海外市場失利的泥沼中。
不過才兩年時間,共享單車企業退出的退出、并購的并購、倒閉的倒閉,共享單車還有希望嗎?
1 勢不可擋的頹勢
從2016年9月起,“共享單車”這一名詞開始在大眾視野中出現,并迅速躥紅,“新四大發明”一度成為其熱度的象征。
在其剛剛起步的時候,共享單車確實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街頭小巷,騎著共享單車的人隨處可見。原本徒步需要15分鐘、20分鐘甚至半小時以上的時間,由于共享單車的存在,而被大大縮短。
共享單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難題,并且具有可隨停隨用的優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人們對于自行車的需求,但卻并非剛需。由于行業進入門檻低,短時間大量企業爭相涌入,企圖搶占藍海。而日常使用中無法避免的人為損壞,則讓能夠正常使用的共享單車越來越少。
三重合力之下,共享單車市場上存在大量無效投放。很多車并未流入市場,長時間無人使用,淪為城市垃圾,一些在人行道上成堆的單車已經成為阻礙通行的障礙物。
與解決城市出行問題相反的是,共享單車正在給城市帶來更多的問題。
共享單車的無序停放造成道路擁堵,影響市容市貌;企業運營管理不力把責任推給了地方政府,增加了各地財政負擔;單車企業倒閉造成用戶的押金難退,變相把企業的風險轉嫁給了用戶;過度投放使各地頻現“單車墳場”……
伴隨著這些亂象,共享單車的正面形象正在逐漸崩塌。
為整治亂象,政府加強了共享單車市場的監管力度,一些主要城市還出臺了“限投令”,這直接壓縮了小型創業企業的生存空間,催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倒閉潮。
2017年6月,上線運營僅5個月的悟空單車宣布退出共享單車市場,開啟了這個新生市場的倒閉潮,隨后3Vbike、町町單車、小藍單車、酷騎單車等相繼倒閉。
這場倒閉潮還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原因——缺錢。共享單車無疑是個燒錢的項目,監管趨嚴,資本開始冷靜,失去供血能力的小玩家就要面臨出局,余下的注意力會被聚焦在頭部。
根據易觀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5月市場報告》顯示,在月活躍用戶規模方面,ofo、摩拜和哈羅單車分別以2805.10萬人、2085.63萬人和761.85萬人占據共享單車行業前三名。國內共享單車市場上,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 盈利模式模糊
雖說共享單車號稱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卻還在走靠用戶租金和押金盈利的老路子。不管是頭部企業摩拜、ofo、哈羅,還是永安行、優拜這些散戶,在這點上出奇的一致。
有人將共享單車目前的盈利模式歸結為四點:
1、基礎業務收費,即單車使用者需要交納每小時一元或5毛的租賃費;
2、押金收益,即用戶繳納99-299元租車保證金產生的收益;
3、后端價值開發,即車身廣告等延伸服務收費;
4、大數據挖掘應用,由技術驅動用戶體驗升級的收費
然而,理想從來都是很豐滿,而現實卻往往骨感得讓人發涼。
首先,雖然單車自身的造價不高,但在擴大市場份額的路上,企業免不了進行“鋪量戰”,如此一來,量變下的造車成本也就成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同時由于單車被使用的場景無法控制,其損壞和丟失的成本大約在18%~20%,即使現在不再持續增加投放,僅持續維修,這也是一大筆無法忽視的開支。向用戶收取的騎行費用,根本無法支撐高額的維修費用。
加之部分企業為了搶占市場而過度投放單車,交通出行潮汐效應明顯,客觀上形成了單車局地淤積,除了維修車的費用,“清理”車也需要有投入。
其次,用戶押金有可能會被用于擴大規模,有可能被用于P2P放貸,也有可能被拿去購買理財產品。在資金鏈正常時,這是很好的收入渠道;但當資金開始出問題,特別趕上用戶因為某種原因集中退押金的時候,挪用押金造成的資金窟窿,就會讓單車企業快速死亡。
至于廣告及大數據的應用價值,更是看不到邊際了。
這些收入在龐大的開支面前顯得杯水車薪。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摩拜和OFO共享單車市場份額達到90%,而投資額卻已超過152億。
一切還是那個致簡的道理:當成本持續大比例高于收入,且融資供應不上的時候,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悲劇。
3 資本的游戲
沒有半點盈利跡象的共享單車,如何能茍延殘喘至今?其中肯定少不了資本的“輸血”,從A輪、B輪、C輪、D輪、E輪……資本在這場共享單車“造星大秀”中扮演了導師的角色。
那時隨著A股戰略新興板和注冊制暫停,資本退出環境發生了巨大轉折,同時,在經歷了O2O和智能硬件的連續撲空之后,投資人多少陷入了“絕望”的情緒中。
中國互聯網江湖形成了大小巨頭各占山頭的局面,人工智能遙遙無期,平臺型機會難以尋覓。
然而,中國有上萬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整個2016年新募集的人民幣及美元基金就達到1817只,募集金額達4294.5億美元。
整個市場的資金端變得前所未有的豐富和龐大,同時投資機構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心荒。
在這樣的背景下,坐擁大量現金的資本方,在節制與貪婪邊緣徘徊。他們渴望挑起戰爭,更渴望參與到一場充滿想象力、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的戰爭。
而出現在這個當口的共享單車,已具備了實現上述夢想的所有條件。它生而具有講述宏大故事的可能性,既能打造規模,也能追求效率,更能撐起一面公益與環保的大旗。
最關鍵的一點是,在經歷了團購、外賣、打車大戰后,資本已經太熟悉如何快速打造一只獨角獸,他們輕車熟路,于是他們迫切想十倍、百倍來加速這個過程。
資本的追捧帶來了風口,更帶來了風暴。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共享單車行業開始不斷爆出巨額融資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底,共享單車投資領域融資額已逼近30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共享單車的熱潮,完全是由資本掀起的一場“人造”繁榮。
資本可以幫助共享單車企業實現短時間內的高速擴張,但高企的賬面估值、超高的燒錢速度也可能催生大量的泡沫。
吳曉波就曾指出:“公共單車服務啟兆于歐洲,杭州是最早引入這個模式的城市,其運營本質是一項非盈利性公共配套服務。當那么多貪婪的風險投資聚賭于此,初心扭曲,模式怪誕,已成一個不可救藥的爛泥地”。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從直播平臺到微視頻平臺,資本還是用這同樣的“造星套路”,但它不可能永遠成功。因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復雜游戲中,除了錢,沒有什么可以復制。
共享單車行業融資了八、九、十來輪,還沒打出盈利的“泉眼”。
更令人心寒的是,亂象頻生的共享單車在大眾心中的口碑已逐漸走向負面,其對城市管理的影響更是使很多城市加入了共享單車的禁投行列。
沒有盈利模式,缺乏正面形象,資本如今進退兩難,而共享單車企業也是兩眼迷茫。
當下一個“人造風口”出現,資本蜂擁離去時,共享單車還能繼續活下去嗎?
6月21日,國內知名第三方數據機構艾媒發布《2018上半年中國 共享單車 行業監測報告》顯示,共享單車行業經過2017年的快速增長后,在2018年步入了更為理性的成熟期發展階段,用戶規
進入下半場后,共享單車仍需要彌補此前的戰略失誤。7月19日,有消息稱,ofo擬關閉多數美國業務,繼續收縮海外 市場 。同日,摩拜App大范圍癱瘓引發用戶恐慌,“失聯”的酷騎單車
在嘗試各種變現手段自己造血后,ofo依舊未能挽救國外業務。 據《華爾街日報》今日報道,有知情人士稱,ofo計劃關閉其多數美國業務。不過ofo告訴員工說,仍在考慮到底保留哪些 城
倒閉、倒閉、又來一個倒閉,退出、退出、再退出,在ofo、摩拜以及哈羅單車背后互聯網巨頭的干預下, 共享單車 這個行業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好似經歷了一個傳統行業十年該經歷
2016年下半年, 共享單車 在國內風起云涌。一眾團隊、資本找到墨騰創投,咨詢共享單車在海外市場如何落地;一些執行力強的團隊很快就開始在日本、新加坡、香港、歐洲甚至印尼和
本文““萬惡的資本”,讓共享單車深陷爛泥”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www.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