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乾隆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不僅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而且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但是乾隆在位后期,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程度,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特別是乾隆的兩大錯誤決策,完全可以說是影響當代,貽誤千年。
一、兩大錯誤決策
1.拒絕蘇祿蘇丹國(今菲律賓)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
乾隆第一個錯誤決策是拒絕了蘇祿蘇丹國(今菲律賓)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1753年,蘇祿蘇丹國向清廷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戶編入大清版圖,使菲律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以便依托中國,得到庇護。
菲律賓在漫長歷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并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公元226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將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后歷時數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康泰回國后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書中對到訪菲律賓作了記載。
菲律賓這個群島國家海岸線離中國島嶼最近距離尚不足200公里,其9500萬人口中,至今至少有1500萬人帶有華裔血統,是東南亞華裔血統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至今仍具有鮮明華人特征、且自認為華裔的菲律賓人,也在100萬以上,這一切都表明,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確是有一些“固有”的關系。
但此時的乾隆皇帝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對海岸線以外毫無興趣,甚至認為華僑都是“漢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殺死華僑對中國有利,在這種思維定勢下,他對純屬“外人”的蘇祿的請求絲毫不在乎,蘇祿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的請求被婉言謝絕。
2.拒絕蘭芳共和國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
乾隆的第二個錯誤決策是拒絕蘭芳共和國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1776年,在美國獨立的同一年,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亞人對婆羅洲的稱呼,今約有三分之二為印尼領土)西部,誕生了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開國元首是廣東梅縣人羅芳伯,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并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體制還早11年。
這是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之一。這個存在了110年的蘭芳共和國,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927-932頁。)
羅芳伯這些人,都是滿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在故鄉生存環境艱難,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滿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滿清皇帝來說,仍然屬于反叛。抄家挖墳毀祠堂的事皇帝是干得出來的,甚至還會派兵出海,進行征伐。羅芳伯他們不敢自立為王,所以,這個華人國家剛剛建國,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想把西婆羅洲這一大塊土地納入大清版圖,或變成藩屬國家。意思是,我不敢自立為王,但朝廷下令封一個王總可以吧。
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蘭芳共和國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 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于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滅。當時荷蘭人一直有顧慮,不敢全面占領,怕同文同種的中國干預,但清廷不把海外華僑當自己人,結果荷蘭人后來才放大膽子把該國徹底滅掉。
二、乾隆錯誤決策的原因是什么?
不費一槍一彈就可以開疆擴土的好事都加以拒絕,在今天的國人看來真是愚不可及!然而,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也并非意外。乾隆為什么會作出在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錯誤決策呢?
1.中國文明逆轉型的必然產物
從大背景來看,乾隆兩個歷史性錯誤決策是明清之際中國文明逆轉型的必然產物。所謂逆轉型指的是,明清實行海禁以前,中國并非只是一個具有大陸文明的國家,而是一個兼具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國家,中華文明是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綜合體,中國古代海洋文明不僅不落后,還曾經居于世界先列。中國在明清之際才由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兼具的國家轉型為大陸文明的國家。
海洋文明成就了唐宋時代的輝煌。宋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和之后的明清更廣,海外貿易盛況空前,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是最彰顯海洋文明的朝代。明代鄭和下西洋創造了歷史。從1405年開始的28年間,鄭和曾率60多條軍艦、300條商船,約27000多人的龐大船隊一路西行,這樣的航海規模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咋舌。
歷史上,中國沒有一個王朝是亡于海上來的對手。即使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在當時的世界上最先進,船隊規模最龐大,航行海程最遙遠,涉足地域最廣泛,船隊通過貿易實現的利潤也非常豐厚,都無法改變海禁的基本國策。這一政策從根本上斷絕了民間的海外聯系。這是中國文明開始逆轉型的標志。繼之而起的連續300年的明清海禁,標志著中國古代文明逆轉型的完成。
在世界開啟全球化進程之際,明清統治者告別海洋文明,固守單一的大陸文明,無異于與歷史發展的潮流分道揚鑣。海禁政策標志著中國完成了一次文明的轉型,這是一次百分之百的逆轉型,這是中國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總根源。中國的落后不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而是從15、16世紀大航海時期開始的。乾隆兩大歷史性的錯誤決策,是以上述歷史大背景為基礎的。
2.清代統治集團輕視海權
二是從清代統治集團的出身背景、歷史淵源來看,清代統治集團起源于游牧民族,難免缺乏全球視野,輕視海權毫不奇怪。游牧民族是游牧文明的承載者,比農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獵文明。清代為什么延續明成祖制定的海禁政策呢?一是因為建立大清草原王朝的滿族人,本來是東北女真的后代,世世代代以打獵游牧為生,對于這樣一個民族,他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喜歡侵占土地資源而非開拓海上資源;二是滿清入關以前,東北地廣人稀的特點決定了滿族人缺乏拓展海權的欲望,他們一直生活在廣袤的草原,沒有必要掌握什么航海知識;三是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通過發展海外貿易來交換生產生活等資料;四是滿族是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高度警惕和對國家分裂的恐懼使他們對海外交往非常謹慎,害怕海外交往會帶來侵略者和顛覆者。
3.主要經歷在“安內”而非“撫外”
三是從幾千年中國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分裂時期多于統一時期,許多朝代內憂多于外患,朝廷的主要精力在于安內,乾隆也不例外,難得有心思和精力去撫外。因此,即使菲律賓和蘭芳共和國主動要并入中國,乾隆也沒有興趣。當時,乾隆沒有看到海洋對中國所具有的戰略上的重要性,這毫不奇怪。
乾隆兩大歷史性錯誤決策,發生在海外開疆拓土成為時代潮流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表明中國對海外開疆擴土、對巨大的海洋利益、海外利益絲毫不感興趣,主動放棄了成為世界海洋大國、海洋強國的歷史性機會,這是中國失去海洋大國意識和海權意識的典型表現。
三、結語
乾隆和清政府種種歷史性的錯誤決策,使中國一直受害到今天。試想一想,如乾隆當時不拒絕蘇祿蘇丹國和蘭芳共和國加入中國的請求,現在的南海是什么格局?如果中國今天仍然擁有海參崴和進入日本海的出海口,中國會擁有多么優越的海權優勢?!今天,看地圖就明白,已是駐日美軍基地的琉球群島,正好似中國東南沿海一把鐵鎖,“萬國津梁”的海路,至今仍對中國封閉。它的存在足以告訴我們,輕視海權和戰略上的短視,會付出怎樣沉重的代價!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雖說我們特色的大A股這些年來冰火交融,大災小難層出不窮。飽經風霜的小散能存活到現在的確是真不容易。但我們還是欣喜的發現,2017年的下半年貌似已經開始見到了黎明的曙光,
當然,如何在控制人口增長與留住人才之間找到科學的平衡,絕非一個30%就可輕易實現。但畢竟北京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總之,從半年報的數據來看,煤炭與火電兩個行業依然處于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狀態,雙方的矛盾依然存在,這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來解決。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混改已經開始,神華和國電的
近來呢,小編常被廣大讀者朋友 咨詢,兩陰夾一陽是何寓意?那就要小編娓娓道 來吧 ! !! 兩陰夾一陽是何寓意?大家明白其中的意思嗎?炒股的時候就要多學習一些知識,這樣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