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直接原因是人民幣中間價制度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資本外流趨勢在2017年可能發生變化,主要因為反腐效應減弱、海外投資效果不佳、人民幣貶值預期下降。
離岸利率飆升可以短期促使人民幣升值,但不改變長期趨勢。2016年1月與2017年1月,市場出現了兩次CNH HIBOR指數大幅上行的情況,兩次收緊離岸市場均大幅推高了CNH HIBOR拆借利率,大幅抬高做空人民幣的成本,從而引起人民幣匯率升值。但是,從更長期去看,收緊離岸市場流動性帶來的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并不能持續,在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并未逆轉的情況下,長期依然會重新回到之前的下跌趨勢之中。
瑞士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
鑒于政府收緊資本管制、而美元可能繼續偏弱,今年年底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不會超過7,此前的預測是7.15,2018年年底不會超過7.1,此前的預測是7.3,外匯儲備規模可能不會跌破3萬億美元。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
在“收盤價+一籃子+逆周期調節因子”的新機制下,預計短期內會推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強。在下半年,如果美元重新走強,新的機制也會緩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壓力。
由于新機制的實施阻礙了國內外匯市場的出清,這可能導致當輪資本外流延續更長的時間。此外,一旦國內宏觀經濟數據下滑,新機制也可能加劇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貶值壓力。
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程實
引入逆周期因子正當其時。從政策成本看,由于當前匯率運行趨穩且高估壓力釋放完畢,在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可以因勢利導地實現平滑、有序的機制調整,避免對市場產生劇烈的制度沖擊。
從政策收益看,經過“811”匯改后的漫長調整,人民幣有效匯率與均衡匯率已基本吻合,此時引入逆周期因子,能夠預防順周期波動再度擴大幣值錯估,使有效匯率和均衡匯率的偏離維持在合理范圍。因此,這一舉措不僅有望增強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機制基礎,更將進一步推動匯率回歸調節中國經濟內外部均衡的功能本位。
國泰君安分析師覃漢
美元指數年初以來累計跌幅接近5%且有進一步破位下行的跡象,而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不到2%,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幣兌美元本身有一定的“補漲需求”。人民幣在當前這個時點出現補漲,可能是因為內、外矛盾同時釋放風險過大,央行在內、外部矛盾中更看重前者,暫時“退一步”穩定匯率風險,為國內“去杠桿”騰挪空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