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6-09 09:59 來源:國家統計局 瀏覽量:
--2017年5月份CPI同比漲幅擴大 PPI同比漲幅繼續回落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解讀2017年5月份CPI、PPI數據
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的2017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下降0.1%,同比上漲1.5%;PPI環比下降0.3%,同比上漲5.5%。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進行了解讀。
一、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微降,同比漲幅擴大
從環比看,5月份CPI微降0.1%,走勢基本平穩。食品類價格下降0.7%,影響CPI下降約0.14個百分點。其中,鮮菜由于氣溫上升供給量增加,價格下降6.2%;雞蛋供大于求,價格下降4.1%;豬肉供應充足,價格下降2.9%。三項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24個百分點。應季瓜果上市價格較高,鮮果價格上漲4.2%;水產品由于休漁期影響供應減少,價格上漲1.2%。兩項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10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與上月持平。汽油和柴油因兩次調價,價格分別下降0.6%和0.8%;飛機票和旅游價格分別下降5.5%和0.8%。中藥和西藥因原料漲價,價格分別上漲0.5%和0.7%;部分地區公立醫院推動價格改革,醫療服務類價格上漲0.3%。
從同比看,5月份CPI上漲1.5%,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2.3%,影響CPI上漲約1.84個百分點。其中,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5.9%,教育服務類價格上漲3.3%,居住類價格上漲2.5%,交通類價格上漲2.3%。食品價格下降1.6%,影響CPI下降約0.32個百分點。其中,雞蛋、豬肉和鮮菜價格同比下降較多,降幅分別為16.8%、12.8%和6.3%,三項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61個百分點。
據測算,在5月份1.5%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約為1.0個百分點,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0.5個百分點。
5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漲2.1%,漲幅和上月相同。
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降幅略有收窄,同比漲幅繼續回落
從環比看,5月份PPI繼續下降,但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1%,降幅與上月相同。在調查的4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0個行業產品價格環比下降,比上月增加6個。從主要行業看,價格環比降幅收窄的有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分別下降1.3%、1.0%、0.4%和0.3%;環比降幅擴大的有黑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分別下降4.1%和0.9%;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環比由升轉降,下降0.6%。
從同比看,5月份PPI上漲5.5%,漲幅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上漲37.2%,漲幅比上月回落3.2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上漲27.0%,回落16.0個百分點;石油加工業價格上漲22.0%,回落5.5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17.7%,回落4.6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13.6%,回落2.2個百分點;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上漲7.7%,回落1.5個百分點。上述六大行業合計影響PPI同比上漲約4.1個百分點,占總漲幅的74.5%。
據測算,在5月份5.5%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約為4.5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1.0個百分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早盤兩市慣性低開,滬指跌破10日線后反彈,尚未翻紅便再度下行,跌近1%,創業板指數反彈乏力,在5日線附近再度遇阻回落,跌近2%,上證50指數小幅翻綠,滬深300指數跌逾1%,至午間
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 )第十五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于2017年11月17日至26日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盛大舉辦。本屆展會將以“新科技,新生活”的主題理念,緊貼行業發展
財經365訊(編輯 章馨), 香港珠寶連鎖店龍頭周大福(01929)財務董事鄭炳熙最新表示,已降低黃金對沖比例,于上半年已節省三分之一成本,相當于2500萬港元,預期全年可節省5000至6
財經365訊(編輯 孟洋洋) 多年前“地溝油事件”被爆出,人們對“地溝油”問題可謂深惡痛絕,但現在,“地溝油”又有了新的用途,也讓過去無用且有害的地溝油,變成有用的柴油
財經365訊,該來了的還是來了,備受關注的大資管新規終于落地!A股多只股票出現閃崩行情,券商解釋在資管新規之下,有投資者出于去杠桿、去通道化等原因而被迫減倉。除此之外,
財經365訊(編輯 孫遠之) 共享單車酷騎公布了最新的退押金方式:取消線下現場退款點 ; 隨著日本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全面萎縮甚至消失,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逐步形成中國、韓國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