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5月26日,中國央行宣布在人民幣中間價機制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高盛經過這幾周的觀察發現:
逆周期調節因子似乎主要取決于前一交易日的人民幣匯率日間走勢——平均來說,人民幣日間交易中每貶值1個點子,將會引發次日人民幣中間價相對CFETS模型隱含水平走強約0.7個點子。
高盛評價稱,就像物質與反物質的互動維系了萬物平衡那樣,中國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的初衷是為了抵御市場壓力(特別是在市場力量較強的情況下),以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整體平穩。就操作層面而言,逆周期因子令政府可以通過設定中間價而發出政策指引、繼而影響匯率,而不再僅有實際外匯市場操作這一個辦法(此舉會消耗外匯儲備)。
高盛警告,若將該因子忽略可能令自身面臨風險:
最近日間人民幣走弱引發次日早間逆周期調整因子支撐匯率,但只換來人民幣在當日日間交易中再度走軟。換言之,這與5月中下旬的情形有一定相似之處,即市場走勢的方向和步伐都與政府所表達出的期望不一致。
目前要作出判斷還為時尚早,而且市場和政府對逆周期調節因子作用的解讀也都仍在變化當中。但如果政策指引仍被市場忽視,則政府進一步采取重大匯市操作(例如再度出手以強化政策指引的可信度)的可能性或將加大。
在實際當中,我們認為有必要關注日間人民幣匯率波動較逆周期調節因子在方向上的重大偏離,因為這可能預示著出現5月底那樣的政策推動型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上升。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 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加息過遲將威脅全球金融體系穩定